建安十五年秋,中原郡县正将《汉脉论》刻石勒碑,北疆忽传急报:乌桓单于蹋顿趁曹军修文馆之际,率十万铁骑犯幽州,纵火焚汉籍、捣毁学宫。曹操拍案而起,手中《春秋》竹简坠地,夹缝间飘落徐州义仓所赠桑叶,叶面“保境安民”四字赫然如血。
一、铜雀台剑指,经幡化战旗
曹操登铜雀台誓师,台前立三丈“汉脉旗”——以太学旧经幡改制,朱笔大书“扞斯文”。王粲之子王业捧《孙子兵法》汉简跪呈,简间桑线突泛微光,映得“全国为上”四字如炬。曹操按剑曰:“高祖马上得天下,犹重诗书;今胡骑毁典籍,便是断汉家根脉!”许褚裸衣擎刀,刃上“止戈为武”四字乃《说文解字》真迹,随刀柄震动隐隐生光。
刘备在汉中接报,见曹军先锋夏侯渊绕陈仓驰援幽州,诸葛亮望天汉渠沉思,忽命将“聚珍鼎”搬上战车:“曹孟德以武卫文,我当以文固疆。”令出之日,各营军旗绣《孝经》章句,粮仓刻《神农本草经》图谱。张飞嫌“打仗绣字晦气”,次日却见自己矛缨换作太学博士手书《诗经·无衣》布条,墨香混着硝烟,竟令士卒士气大振。
孙权于柴桑得吕蒙密报:曹军楼船沿邗沟北上,舱中满载桐油布裹《史记》《汉书》。权抚“越汉译经”竹简笑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遂命甘宁率锦帆军袭扰粮道,独嘱:“见船头立‘载汉’旗者,勿动分毫。”吕蒙不解,见权指尖划过“江海同归”四字,方悟汉脉之争,不在疆域在人心。
二、代郡烽火,桑纸藏玄机
蹋顿铁骑踏碎代郡学宫时,老博士抱《尔雅》残卷躲地窖。胡骑刀劈木架,万千桑纸纷飞——此纸以徐州桑皮制,每张皆用米粉密绘地形图。胡骑拾“涿鹿古战场”图,凑近火盆时,埋伏标记显于桑纹之间。老博士咳血笑骂:“竖子!汉家桑纸,能书《关雎》,亦藏兵机!”
曹操“观文车”至易水,见幽州刺史牵招率百姓死守藏书阁。阁藏燕赵汉籍,外墙箭簇密布,仍有书生登墙诵《荆轲刺秦》。操解“辨史虫”青铜匣悬于阁顶:“此虫噬虚言,今护斯文!”俄顷,胡骑中有人坠马——其马鞍“代胡”二字,已被虫群啃作“归汉”。
三、赤壁故垒,琴音化干戈
诸葛亮船队过赤壁,江面忽起《胡笳十八拍》琴音,混匈奴童谣之调。阿蝉辨出是蔡文姬所奏,马谡欲斩细作,亮止之:“且听。”乐声转急,突入《采诗曲》韵律,万千桑纸船浮江面,每页抄《论语》金句,随波漂向胡骑营寨。
孙权楼船忽改道,朝乌桓侧翼疾进。吕蒙见权拾江面桑纸,上书“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忽见权拔剑斩“江东”旗,换“汉吴”新幡:“孤与曹刘,今日共护文脉!”
四、桑籽成兵,胡骑识汉字
决战前夜,曹操命抛石机撒徐州桑籽入乌桓大营。八月幽州寒早,桑籽遇露即芽,一夜成青纱帐。蹋顿怒砍桑苗,断口汁液凝“降”字于草叶;更奇者,叶皆天然成“汉”字形,风过如千军诵《千字文》。
刘备轻骑杀出,张飞按辔不发,见诸葛亮羽扇挥处,数百童子抛布囊入胡骑阵——内藏桑皮纸《胡汉字典》,扉页绘“孔夫子问礼匈奴”图。乌桓小王子拾书,见“单于”旁注“天子之宾”,目露怔忡。
五、星坠文脉,干戈化玉帛
蹋顿退居庸关,流星划天幕,尾如桑丝,织“华夷同脉”四字。左贤王惊坠马,膝压劫掠之《孝经》,恰见“四海之内皆兄弟”。汉军追至不发箭,列阵齐诵《采薇》。苍凉诗声中,胡骑插刀入草,拾汉籍残页裹伤。
战后论功,曹操于汉脉堂铺乌桓鹿皮地图,朱笔圈二十“义学”址;刘备在学宫旧址立“文脉碑”,嵌胡骑刀、汉军箭,以桑丝束为“和”字;孙权遣人献南海鲛人织“华夷一统图”,绘昆仑奴、鲜卑骑士与汉人学子共坐杏坛读《礼记》。
是夜,诸葛亮登观星台,见天汉星明,织女星旁“文脉星”与幽州碑遥相辉映。阿蝉抱桑天琴至,弦缠乌桓小王子所赠狼毫——狼毫混桑丝,月光下温润如璧。远处太学夜读声与军士修甲声相和,恍若文明钟鼓。
邺城传来曹操《短歌行》,刘备命注蜀调,孙权译吴越俚语。当“明明如月”之曲响彻天汉渠,万千桑皮纸“文脉灯”浮于水面,银河落人间,星汉垂芒,斯文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