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手术中心的穹顶像一块巨大的冰种翡翠,冷光沿着无影灯倾泻而下,将手术台笼罩在一片毫无阴影的绝对光明中。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碘伏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冰冷、洁净、肃杀。秦黛声俯身于这片人造的白昼之下,双手悬停在患者敞开的腹腔上方,指尖稳定得如同千年古刹中的铜钟。
手术室里只有监护仪规律的低鸣,电刀工作时细微的“滋啦”声,以及器械护士递来手术刀时,金属碰撞发出的、清脆又克制的轻响。
“电凝。”她的声音透过淡蓝色的无菌口罩传出,冷静得如同山涧清泉,没有一丝波澜。
止血钳精准夹住一根细微的动脉分支,高频电刀的尖端亮起一点幽蓝,伴随轻微的滋响和一丝蛋白质瞬间焦糊的独特气味,那个小小的出血点立刻封闭。
血液,这种生命最原始的红色河流,在秦黛声手中温驯地改变了流向。
她主攻的是生殖系统疑难杂症,尤其擅长以最精微的介入手段修复那些几乎被现代医学判了死刑的生育希望。
此刻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三十七岁的女性,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像一个阴险的入侵者,在她的盆腔内肆意蔓延,病灶盘根错节,与肠管、膀胱、韧带紧密粘连,犹如一片被战火反复蹂躏的焦土。
秦黛声的每一步操作都像是在布满荆棘和地雷的迷宫中穿行,却又精准无误,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优雅。
汗水沿着她光洁的额角缓慢滑落,在即将触及眉骨前,被巡回护士用无菌纱布轻轻沾去。秦黛声的眼神没有离开过那片血肉战场分毫。
手术已经持续了五个小时,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姿态让她的腰背开始发出细微的抗议。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血液和电灼组织的混合气息,冰冷而凝重,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
突然,一阵奇特的旋律,如同投入静水的一粒石子,打破了手术室近乎真空的寂静。
“滴——答——滴——答——” 是心电监护的节奏?不,那声音更婉转,更飘渺,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湿润气息,丝丝缕缕,钻入耳膜,微弱却异常清晰。
秦黛声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依旧精准地将一根粘连的束带从输卵管的伞端轻柔地分离开。但她的眉心,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声音的来源清晰无误——是手术台上陷入深度麻醉的患者。她紧闭着眼,苍白的嘴唇却在轻微翕动,一串极其微弱、近乎气音的哼唱溢散出来。那调子断断续续,咿咿呀呀,像风中摇曳的蛛丝,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哀怨。
“……断桥……残雪……啊……雨……” 气若游丝,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糯软腔调。
苏州评弹。《白蛇传》中白素贞哀叹身世、情路坎坷的经典选段。
巡回护士也听见了,眼中掠过一丝明显的诧异,下意识地看向监护仪——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所有生命体征平稳得如同一条直线。
麻醉师也投来确认的目光,隔着口罩微微摇头,表示患者并未恢复意识,这只是某种深层的神经反射,或许是麻醉状态下大脑皮层的无意识活动。
秦黛声的目光在患者微微颤动的喉间停留了一瞬。
她的听觉,远比常人敏锐得多,这并非后天训练的结果,而是遗传自那个隐于历史迷雾深处、背负着无数秘密的家族——汴梁秦氏。
此刻,那婉转哀怨的唱腔,每一个细微的颤音,每一个悠长的拖腔,在她耳中都清晰得如同直接敲打在裸露的神经末梢上。
更诡异的是,这声音仿佛带着某种无形的、难以抗拒的牵引力,让她脊柱深处某个沉睡的点,骤然传来一丝微弱却尖锐的悸动!像被一根冰冷的、淬了火的细针,毫无预兆地轻轻刺了一下。
一股难以言喻的烦躁感瞬间掠过心头。她不动声色地吸了一口气,压下那瞬间的异样感,将注意力强行拉回到眼前复杂的解剖结构上。
“继续。”她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依旧平稳无波,示意助手递来更精细的显微持针器。
手术继续进行。
秦黛声的双手依旧稳定如磐石,在血管和神经的密林中穿行,修复着被病灶侵蚀的组织。
然而,那哼唱的旋律并未消失,反而在她超常敏锐的感知里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有穿透力。
它不再是单纯的背景音,而像一条无形的、带着倒钩的丝线,一端缠绕在患者干涩的唇舌间,另一端,则死死地勾连在她自己脊骨深处那个刚刚被唤醒的隐秘节点!
每一次婉转的拖腔,每一次哀切的叹息,都精准地撩拨着那一点。
起初是针刺般的锐痛,接着迅速演变成一种持续的、沉闷的灼热感,仿佛有一块看不见的烙铁,正隔着皮肉,紧紧贴在她的脊柱上。
那热度并不强烈,却顽固地存在着,缓慢地向四周的神经末梢扩散,带来一阵阵令人心烦意乱的酸麻。这感觉陌生而令人不安,像身体内部某个未知的警报被强行拉响。
秦黛声的额角再次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次,并非手术的辛劳,而是源于身体深处这突如其来的、无法解释的共鸣。她强迫自己将全部心神灌注于眼前精密的手术操作——分离一片顽固的粘连,修复受损的输卵管伞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每一处尚存生机的组织。
每一次下刀,每一次缝合,都要求绝对的专注,容不得半分闪失。她必须将这诡异的干扰摒除在外。
“……西湖……水……干……啊……雷峰……塔……倒……” 患者最后一声气若游丝的叹息,如同秋蝉的绝唱,带着无尽的悲凉,终于缓缓落下,余韵在冰冷的空气中袅袅散去。
就在那唱腔彻底消失的瞬间,秦黛声脊背深处那顽固的灼热感,也如同退潮般骤然消弭,只留下一点微弱的、仿佛错觉般的余温,像一个诡异的标记,烙印在那里,无声地提醒着刚才发生的一切并非虚幻。
手术室内恢复了绝对的安静,只有仪器运行的单调声响和医护人员轻微的脚步声。秦黛声完成了最后一针皮下缝合,剪断缝线。
她直起身,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带来的肌肉酸痛和僵硬感这才如潮水般席卷而来,但更让她在意的是背上那残留的、挥之不去的温热印记,以及那令人心悸的共鸣感。
“手术结束。关腹。”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依旧清晰有力。巡回护士立刻开始清点器械,发出金属碰撞的轻响,麻醉师则启动了唤醒程序。
秦黛声退后一步,脱下沾着血迹和生理盐水的手套和沉重的铅制手术袍,丢入污物桶。她走到墙边巨大的不锈钢洗手池前,冰冷的水流带着强劲的冲击力冲刷着她修长而略显疲惫的手指,也试图浇熄心头那缕因未知而悄然升起的烦躁。
哗哗的水声中,她似乎又听到了那哀怨的评弹尾音,以及脊背上那短暂却深刻烙印的灼痛。
这绝非偶然。一个深埋于家族血脉中的古老词汇,带着尘封的气息,悄然浮现在她脑海深处——**闻歌辨症**。
---
协和医院顶层的独立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微型的、跨越千年的医学与古艺博物馆。
占据一整面墙的落地窗外,是帝都黄昏时分车水马龙的流光溢彩,巨大的都市在暮色中苏醒,霓虹初上,喧嚣而充满活力。
然而窗内,氛围却迥然不同,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沉淀。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混合了艾草、沉檀和消毒水的奇特气息,古老而洁净。
秦黛声没有开主灯,只点亮了书桌上那盏仿古的绿琉璃宫灯。
柔和的暖光晕染开来,映照着墙壁上悬挂的几幅泛黄卷轴——并非名家书画,而是笔触古拙、图文并茂的人体经络穴位图,线条模糊,标注的文字是繁复的篆体或古隶,年代久远得难以精确辨认,仿佛承载着时光的重量。
墙角立着一具半人高的针灸铜人,黄铜铸就,穴道孔洞幽深,在昏暗中闪烁着幽微的光泽。书柜里,厚重的《格氏解剖学》、《威廉姆斯妇科学》、《分子生物学原理》等现代医学典籍与线装古籍并肩而立,硬朗的书脊与柔软的宣纸形成奇特的对比。
《协和妇产科学图谱》旁边,赫然是一卷用深蓝色锦缎包裹的《秦氏天听医律·残本》。
她换下了冰冷的手术服,穿着一身质地柔软、宽大的月白色亚麻长衫,赤足踩在温润的柚木地板上,无声地站在一张巨大的紫檀木书案前。
书案中央摊开着一幅更为古老的卷轴,丝绢的底色已经泛黄发暗,墨迹黯淡,边缘磨损得如同锯齿,多处有虫蛀和霉变的痕迹,散发出一种陈年旧物特有的、混合着尘土和朽木的气息。
这是她不久前费尽心力,才从福建闽北深山一座濒临倒塌的秦氏旁支宗祠的夹壁墙中寻回的残卷,上面依稀能辨“汴梁”、“经络”、“音律”、“星图”等字样,但关键处的文字和图案大多被岁月无情吞噬,只留下令人焦灼的空白和难以索解的谜团。
秦黛声的指尖悬停在卷轴上一处模糊的、由许多细小墨点组成的奇异星点标记图案上方,眉头紧锁。
脊背深处,那因一曲《白蛇》评弹而引发的灼痛感虽已消退,却像一个无法关闭的警报,在她敏感的神经末梢留下持续的低频嗡鸣,一种隐秘的、带着脉动的存在感。
她试图从眼前这张承载着家族千年秘辛的残卷中,找到一丝印证或线索。
“闻歌辨症……”她低声念着卷轴上仅存的几个尚算清晰的篆体字眼,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旁边几行几乎无法辨认的细小注释:“宫商角徵羽……五音应五脏……闻异声……辨沉疴……星图启……”
后面大段描述如何通过声音频率波动诊断体内隐疾,以及那所谓“星图”究竟为何的文字,已被虫蠹或污损得面目全非,只留下大片令人沮丧的空白和几个意义不明的断字。
“那评弹……那灼痛……”秦黛声闭了闭眼,纤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
她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回溯手术室里的每一个细节。患者哼唱的《白蛇传》选段,曲调哀婉凄切,主音属商(古乐五音之一,对应简谱中的Re),按传统五音五脏理论,商音应肺金。
而患者自身所患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在腹腔深处,属于胞宫范畴,对应的是任脉、冲脉,与肺金似乎关联不大。
难道残卷所指的“闻歌辨症”,并非简单的五音对应五脏?
那自己背脊上那个被歌声“唤醒”、产生强烈共鸣的节点,又是什么?那感觉清晰得如同身体内被点亮了一盏灯,位置……她回忆着那灼痛的源头,指尖下意识地按在自己后腰命门穴稍上的位置。
“星图启……”残卷上那三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的思维里。
一个源自家族口耳相传、却从未被任何现代医学典籍记载,更从未在她自己身上显现过的词——秦氏星图。
传说中,秦氏嫡系血脉,在成年后或遭遇特殊契机时,脊背上会显现一种神秘的传承印记,形似周天星斗,与家族秘传的医术、音律乃至那些早已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死相依。这印记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束缚的枷锁。
难道这虚无缥缈、被家族旁支视为神话的传说,竟是真的?
难道自己脊背上那奇异的感应点,就是这传说中的“星图”被初步触发的征兆?
这念头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
手机屏幕在静谧的室内无声亮起,幽蓝的光芒打断了秦黛声纷乱的思绪。
是助理林微发来的消息,关于下午那位手术患者术后情况的详细简报。
秦黛声迅速浏览,各项指标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已转入普通病房。很好。她的目光习惯性地下移,新闻App推送的娱乐头条标题赫然撞入眼帘,带着一股喧嚣的热闹气息:
【德云社“四海福临”全球巡演惊艳马德里!郭德纲于谦领衔,周九良“佛系捧哏”引老外捧腹,现场教学“盘他”引爆全场!】
配图是马德里皇家剧院辉煌的舞台,灯光璀璨。照片中央,身着靛蓝色云纹大褂的周九良,正侧身对着身边表情夸张、肢体语言丰富的逗哏搭档孟鹤堂。
周九良的脸上没什么大表情,眉眼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嘴角却挂着一丝若有若无、仿佛看透世事又带着点冷幽默的淡然弧度。
他手中轻握着一把深色木料、造型古朴的三弦,琴身线条流畅优雅,在舞台强光下,琴鼓下方靠近尾柱的地方,似乎镶嵌着一点深沉的、近乎墨蓝的宝石或特殊材质,折射出幽微内敛的光芒,如同暗夜中的一点寒星。
孟鹤堂则神采飞扬,动作大开大合,两人一动一静,一热一冷,形成强烈的戏剧反差。台下是金发碧眼的观众,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画面充满了跨文化碰撞的欢乐。
秦黛声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那把三弦尾柱处那点幽深的蓝色上停留了数秒。
那抹蓝色,深邃、神秘,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让她瞬间联想到今日手术患者袖口内不经意露出的那一点点靛蓝布边,联想到自己脊背上那短暂而深刻的灼热印记。
靛蓝……青黛?青黛印染?一种模糊的、来自家族遥远记忆的关联感悄然浮现。青黛,不仅是染料,更是秦氏传承中重要的药材和……某种象征?
她修长的手指轻轻点开新闻详情。
报道详细描述了德云社如何将中国传统相声的幽默内核,与西班牙本土奔放的弗拉门戈节奏、象征性的斗牛文化元素进行大胆而巧妙的融合。
周九良的“少年老成”、“台风沉稳”、“被海内外观众爱称为‘小先生’”,其独特的“冷淡型捧哏”风格与搭档的活泼形成强烈反差,反而成为演出的一大亮点和话题中心。
报道最后提到,结束马德里的火爆演出后,德云社团队将马不停蹄,下一站直指文化氛围浓厚的——东京国立剧院
东京----
秦黛声放下手机,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凉光滑的紫檀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轻微而规律的嗒嗒声,在寂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
她的目光再次落回书案上那张饱经沧桑的《天听医律》残卷。卷轴靠近末端的一角,一幅小小的、因岁月侵蚀而模糊不清的插图吸引了她的注意:一个侧坐抚琴的人影,姿态沉静,线条简古。那人手中所抚的琴,形制狭长,琴头弯曲,琴身蒙皮,赫然是——**三弦**!旁边有更小的、几乎被墨污和虫蛀湮灭的蝇头小楷注文:“弦动……宫移……症显……星应……”
嗡——!
仿佛有一根无形的弦在脑海中猛地拨响!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强烈的直觉,如同深海潜流骤然涌上海面,在她心底剧烈地翻腾起来。
今日手术室那诡异的“闻歌而痛”,家族失传的“闻歌辨症”秘术,脊背上那神秘被触动的感应点(那所谓的“星图”?),新闻图片里那把尾柱幽蓝、与家族古卷中描绘极其相似的三弦,还有德云社即将到来的东京巡演……
这些看似散落在不同时空、不同领域的点,此刻仿佛被一根无形的、名为“靛蓝”或“音律”的丝线,若有若无却又无比坚韧地串联了起来!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在推动着什么。一种宿命般的牵引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攫住了她。
她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被千万灯火点燃的、永不停歇的庞大都市。
霓虹闪烁,勾勒出钢铁森林的轮廓;车流如织,编织着现代文明的喧嚣脉搏。
一切都充满了蓬勃的、向前的力量。然而,在她感知的深处,一种更古老、更幽微、仿佛来自大地血脉深处的韵律,正从历史的尘埃和家族的迷雾中缓缓苏醒。
它透过脊背上那个被陌生歌声意外触发的隐秘节点,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呼唤,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迫切。
靛蓝的印记,失落的弦音,还有那远在异国舞台上的“佛系捧哏”和他手中那把幽光暗藏、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三弦……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方向。
当归何路?这奇异共鸣的源头在何方?
是解开家族千年之谜的钥匙,还是踏入另一个未知旋涡的开端?
秦黛声望着玻璃窗上自己沉静却暗流涌动的倒影,那双总是波澜不惊、洞悉病患的眸子里,第一次清晰地映照出对一条未知轨迹的探寻与凝重。
那脊背深处残留的微弱灼热,此刻不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它更像一个沉默的坐标,一个等待破译的古老谜题的第一行密码。
夜色在她身后无声地流淌,沉静如水,却暗流汹涌。
遥远的东京,那座同样古老而现代的东方都市,仿佛在无声地召唤。一场跨越千年的相遇,似乎即将随着那根琴弦的震颤,在樱花与相声交织的舞台旁,拉开它宿命的帷幕。
而起点,就在她此刻背负着隐秘烙印的脊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