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土我的故乡
●冰阳
南下采访归来
我在工作室里
设计一张乡土图片
用漂泊远方的心态刻画乡愁
故乡在哪儿
在脚下
在心间
在我的乡土文字中
我的乡土我的故乡
用乡土文学的方式
记录生活多彩
记录人间百态
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
指引着新农民致富方向
山川异域乡愁
人间大爱之美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总关情
一字一句一言一语都是爱
文明自律致富家园
手上脚下心中都是我故乡的乡土
2025年6月25日游子漂乡愁缩影作于河子书屋
——题记
南下采访归来的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车窗外掠过的绿色田野逐渐被熟悉的灰瓦白墙取代。行李箱滚轮碾过青石路面的声响,混着站台小贩叫卖甜梨的吆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我攥着相机包的手指微微发颤,里面存着三十多个城市的繁华影像,却不及故乡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在心底的分量。
推开河子书屋的木门时,油墨香混着槐花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棂,在案头的宣纸上映出细碎的光斑。我将采访本随手搁在堆满稿纸的桌上,忽然瞥见镇纸下压着的泛黄照片——那是去年清明返乡时,在刘李河畔拍的全家照。照片里,母亲鬓角的白发比记忆中又多了几缕,父亲握着锄头的手青筋凸起,而蜿蜒的刘李河正闪着粼粼波光,像一条系在故乡腰间的银绸带。
打开电脑,空白的设计页面像一片待开垦的荒原。鼠标悬在调色盘上方迟迟未落,耳畔却响起了刘李河的涛声。这条黄河的灌溉支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存智慧。听爷爷讲,民国十八年大旱时,全村人顶着烈日挖渠引水,硬是把黄河水引入了干涸的河床。从此,两岸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贫瘠的河滩长出了金黄的麦浪。
指尖在键盘上跳跃,思绪随着文字回溯到童年。每个暑假,我都会跟着表哥去刘李河摸鱼。河水漫过脚踝时,能清晰感受到从黄河带来的泥沙在脚趾间穿梭。有次暴雨过后,浑浊的河水里突然翻涌起来,表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逆流而上的黄河鲤鱼。那鱼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金红色的光,尾鳍拍打出的水花溅在脸上,咸涩中带着泥土的芬芳。后来听老人们说,这是鲤鱼在效仿“跃龙门”的传说,只要跳过刘李河汇入黄河的激流险滩,就能化身成龙。
设计图上渐渐浮现出刘李河的轮廓,我特意将河水调成了深浅不一的琥珀色。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我带着外地朋友来参观,正赶上渔民收网。凛冽的寒风中,渔网破水而出的瞬间,十几条活蹦乱跳的黄河鲤鱼在冰面上翻腾,鳞片与冰晶碰撞出细碎的银光。围观的孩子们欢呼着追鱼,老人们则念叨着“年年有余”的吉祥话,那场景至今仍鲜活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黄河滩的鸟鸣。每年春天,成群的白鹭、苍鹭会沿着黄河迁徙,在刘李河湿地短暂停留。那时的河滩热闹非凡,各种鸟鸣声交织成曲,既有白鹭清亮的长鸣,也有苇莺婉转的啼唱。记得初中时,我曾和生物老师一起在河滩观鸟,望远镜里,一只白鹭正优雅地涉水捕鱼,修长的脖颈突然闪电般出击,叼起一条小鱼。那一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故乡生态的珍贵。
设计图上开始点缀飞鸟的剪影,我特意选了水墨风格,让它们仿佛是从宣纸上自然晕染出来的。思绪又飘向了黄河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小时候,奶奶常坐在炕头给我讲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条勇敢的小鲤鱼,为了追寻更广阔的天地,逆流而上,历经千辛万苦跳过了龙门,最终化作金龙直冲云霄。这个传说,不仅是对勇气与坚持的赞美,更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开放后,故乡的变化如同鲤鱼跃龙门般翻天覆地。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低矮的土坯房换成了整齐的二层小楼。刘李河畔建起了生态旅游区,游客们可以坐着游船欣赏两岸风光,品尝地道的黄河鲤鱼宴。去年回乡时,我看到表哥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他骄傲地说:“现在城里人都稀罕咱这原生态的黄河味道!”
设计图接近尾声,我在画面右下角添上了河子书屋的剪影。这里不仅是我创作的空间,更是连接故乡与外界的桥梁。书架上陈列的乡土文学作品,记录着故乡的变迁;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当有乡亲走进书屋,总会和我聊起村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哪片荒滩改造成了湿地公园,刘李河的水质又变清了几分……
保存设计图时,电脑右下角的日期显示为2025年6月25日。窗外的夕阳给故乡镀上了一层金色,刘李河的方向传来归鸟的鸣叫。我合上电脑,决定去河边走走。沿着熟悉的小路前行,远处的黄河滩上,白鹭正结伴归巢,刘李河的水面泛着碎金般的光芒。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条金色的鲤鱼从水中跃起,带着故乡的希望与梦想,向着更广阔的天地游去。
故乡啊,你不仅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更是我灵魂的根脉。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每一次创作,都是对你深情的告白。愿你如那跃龙门的鲤鱼,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向前,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