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源自生活,小人物大人生草根风采。
——题记
菏泽的清晨,黄河水汽裹挟着泥土的腥甜漫过村庄。楚成阳推开斑驳的木门,露水在青石板上凝成碎钻,东边天际线正被朝霞烫出金边。他摩挲着窗台边缘被岁月磨出的凹槽,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是在这样的晨光里,攥着皱巴巴的稿纸往镇邮局跑,那时的心跳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巷口老槐树的年轮又添了一圈,树下石磨盘上还沾着隔夜的露水。楚成阳抄起墙角的竹扫帚,扫落台阶上几片枯黄的槐叶。隔壁张婶挎着竹篮经过,篮里装着新摘的豆角:\"成阳啊,听说你昨儿又去县里领奖了?\"他笑着摆摆手,晨光把他深蓝色的中山装染成柔和的紫色,\"婶子,就是个小奖,比不上您种的菜水灵。\"
早饭是母亲留的红薯稀饭,灶台上还温着两个白面馒头。楚成阳就着腌萝卜咬下一口,忽然想起昨天傍晚在田埂上遇见的那个年轻人。后生名叫周大柱,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好几年了。父母年迈,家中的几亩地全靠他一人操持,不仅要种小麦、玉米,还尝试着种了些经济作物。
那时夕阳把麦田染成琥珀色,大柱正弯腰给新栽的西瓜苗浇水,裤腿沾满泥点,草帽歪歪斜斜地扣在头上。楚成阳走过去时,他直起腰抹了把汗,露出一口白牙:\"成阳叔,您咋有空来地里?\"楚成阳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把黑土,湿润的泥土从指缝间缓缓滑落:\"来看看你这新试验的品种。\"
大柱眼睛亮起来,从田垄边的编织袋里掏出个本子,封皮已经磨得起毛。翻开里面密密麻麻记着种植数据,还有用铅笔手绘的西瓜生长曲线图。\"叔,我在农技站学了嫁接技术,\"他指着田里几排翠绿的瓜苗,\"把西瓜苗接到南瓜根上,说是抗病性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年轻的脸庞上,那股子对土地的热忱,让楚成阳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煤油灯下写稿的模样。
此刻楚成阳搁下碗筷,从藤椅上的旧帆布包里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纸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玉米叶,那是去年采风时留下的。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耳边仿佛又响起大柱的话:\"叔,您说咱农民,一辈子在土里刨食,也该有点别的盼头。\"
穿过晾晒着红辣椒的巷子,楚成阳往大柱家走去。路过村小学时,正赶上孩子们课间操,稚嫩的童声混着广播体操的音乐飘出来。校门口的宣传栏里贴着他去年捐赠图书的照片,照片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笑得腼腆。
大柱家的土坯墙新刷了白灰,院子里晒着金灿灿的玉米,竹匾旁蹲着几只芦花鸡。听见脚步声,大柱从堂屋钻出来,手里还攥着沾着墨迹的作业本:\"叔,您快进来坐!\"堂屋墙上挂着几张奖状,仔细一看都是县农技比赛得的。八仙桌上摊着《中国蔬菜》杂志,书页间夹着不少纸条,写满批注。
楚成阳注意到墙角堆着几个硬纸箱,里面装满农业书籍。\"这些都是在旧书市场淘的,\"大柱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晚上没事就看看,咱种地也得讲科学。\"说话间,大柱母亲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红糖水,瓷碗边豁了个口,却擦得干干净净:\"成阳啊,多亏你上次帮忙联系专家,大柱种的大棚菜才没全冻死。\"
楚成阳捧着温热的碗,忽然想起自己刚写作那会儿,村里没人理解。父亲把他的稿纸塞进灶膛生火,母亲却偷偷把攒下的鸡蛋卖了,给他买稿纸和墨水。此刻大柱家墙上的老挂钟滴答作响,墙上贴着的\"天道酬勤\"书法作品微微泛黄,墨迹却依然苍劲有力。
\"叔,我有个想法,\"大柱突然开口,眼神坚定,\"想办个农民夜校,教大伙科学种地。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地里就剩些老人,再按老法子种下去可不行。\"他从床底拖出个木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自己整理的教案,还有用废旧日历背面画的示意图。
楚成阳翻开一本教案,扉页上写着:\"让每粒种子都开出希望的花\"。字迹虽不算工整,却透着股认真劲儿。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教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他仿佛看见无数个大柱,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
回到家时,暮色已经漫过黄河大堤。楚成阳坐在书桌前,煤油灯的火苗在玻璃罩里轻轻摇晃。稿纸上,钢笔尖悬着未落,墨水滴在纸上晕开,像极了大柱家田垄上的水洼。他想起自己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村里老支书带领大伙修水渠的故事。那时编辑老师在回信里写道:\"泥土里生长的文字,最有生命力。\"
笔尖终于落下,沙沙的书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一首独特的歌。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坚韧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周大柱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书写着最动人的传奇。当知识的甘霖浸润土地,当科学的种子破土而出,平凡的泥土也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就是黄河儿女的放歌,是大地上最质朴也最磅礴的乐章。\"
窗外,月光爬上了老槐树的枝桠。楚成阳搁下笔,望着稿纸上渐渐干透的字迹,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些。他知道,自己要写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千千万万像大柱这样的小人物,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轨迹。而这些故事,终将汇聚成一曲永不落幕的赞歌,在黄河两岸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