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
作为电台记者,我随同老曲采访农民工,深入最基层最前沿,撰写关于长篇乡土小说《北漂的梦》,讴歌农民工,还有有梦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们的自学事迹。
我们所去的公司驻地设在北京房山区的北京蓝天风市政有限公司,公司经理叫杨诗敏,杨诗敏是河北石家庄人。
到了北京房山,在公司驻地住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我们又开车去了北京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北京顺义、通州和大兴三区交界处划分的开发区。
在这儿修筑柏油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条街科创十三街。
在这儿,我采访到自然没有的人物和事迹。
丁克,男,24岁,高中毕业生,三分之差高考落榜,在自学英语。
谭芳,男,30岁,初中毕业,家庭贫困,中途退学,在自学无线电技术。
杨航,男,小学毕业,逃学退学,后悔悔改,自学自学写作,他最爱舒婷的诗歌。
和他们交往交谈,我收获到了精神和物质融合的新能量,看到了他们的人生真价值……
——题记
《北漂路上的逐梦之光》
2010年的春天,阳光开始渐渐温暖大地,万物复苏,处处都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劲儿。而我,作为一名电台记者,怀揣着满心的热忱与使命感,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曲,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采访之旅。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深入到最基层、最前沿的农民工群体中去,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无比动人的故事,为撰写长篇乡土小说《北漂的梦》搜集素材,用文字去讴歌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农民工,还有那些与民工一同生活、怀揣梦想且不断自学奋进的有志青年们。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北京蓝天风市政有限公司。公司的经理杨诗敏,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北石家庄人,操着一口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为人十分豪爽热情。我们到达公司驻地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奔波了一路的我们,在公司安排的住处住了下来,准备养精蓄锐,迎接第二天的采访工作。
那一晚,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陌生的夜景,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我知道,明天等待着我们的,将是一个个真实而又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而我,就要成为那个将它们记录下来、传递出去的人。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收拾好东西,又开车前往北京经济开发区。那是一个处在北京顺义、通州和大兴三区交界之处划分出来的开发区,一片正蓬勃发展、大兴土木的地方。
当我们的车缓缓驶入开发区时,眼前的景象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初春的阳光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晕,仿佛给这里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希望的薄纱。道路两旁,原本荒芜的土地被翻整得平平整整,一些地方已经立起了高高的塔吊,塔吊的长臂在空中挥舞着,像是一个个巨人在描绘着开发区未来的宏伟蓝图。
远处,一栋栋正在建设中的大楼框架若隐若现,钢铁骨架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峻的金属光泽,与周边那还带着些许枯黄的草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不时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寂静,那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这片土地奏响的激昂战歌,宣告着它即将迎来的崭新面貌。
工地上,尘土飞扬,一辆辆满载着建筑材料的卡车在简易的道路上穿梭往来,带起阵阵烟尘,车轮扬起的细沙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点点繁星在空中飞舞。路边堆积着如山的沙石、砖块和钢筋,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随时准备投入到建设的大军中去。
而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在修筑柏油路,其中有一条街,叫科创十三街,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条街上,我们遇到了那些让我终生难忘的人物,听到了他们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世界的大门。
第一个走进我们视线的是丁克,一个24岁的小伙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里透着一股倔强和坚毅。一聊起来才知道,他是个高中毕业生,当年仅仅因为三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高考落榜的打击对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选择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在这忙碌又辛苦的打工生活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每天下班后,无论多累,都会捧起英语书,戴上耳机,跟着录音一遍遍练习发音、背诵单词、学习语法。
我好奇地问他:“丁克,你每天干这么多活,已经那么累了,为啥还这么坚持学英语啊?”他笑了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道:“我不想一辈子就这么在工地上卖力气呀,我想着要是学好了英语,以后说不定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呢。”看着他那充满憧憬的眼神,我心里涌起一股敬意,在这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用自学为自己点亮一盏前行的灯。
接着,我们又结识了谭芳,一个30岁的大哥,他的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他初中毕业就因为家庭贫困,无奈中途退学了,早早地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来到北京后,他一直在工地打拼,可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学一门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选择了自学无线电技术。没有老师教,他就自己买书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厚着脸皮去问那些懂行的工友,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电路原理,他能琢磨好几个晚上。
我问他:“谭大哥,自学这技术挺难的吧,你有没有想过放弃啊?”谭芳挠挠头,憨厚地笑着说:“难是难,可咱不能一辈子就这么算了呀,只要能学会,以后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行的。”他那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不屈和对梦想的执着,让人动容。
而杨航,那个小学毕业就曾经逃学退学的小伙子,更是让我看到了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勇气和决心。他曾经因为年少不懂事,误入歧途,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后悔了,也悔改了。他发现自己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开始自学写作。他最爱舒婷的诗歌,那优美又充满力量的诗句,成了他写作路上的启蒙和指引。他每天都会在简陋的工棚里,借着昏黄的灯光,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未来的憧憬都化作一篇篇稚嫩却又饱含真情的文字。
我问他:“杨航,你觉得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呀?”他抬起头,眼神里闪烁着光芒,说:“我觉得通过写作,我能把咱们这些农民工的生活、咱们的梦想都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知道,咱虽然没什么文化,可咱也有自己的追求,也在努力地活着,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和他们交往交谈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收获满满,仿佛汲取到了一种精神和物质融合的新能量。他们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从事着最辛苦的体力劳动,可他们的心中都有着一团火,那是对梦想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执着追求。
在工地上,我看到他们白天顶着烈日,扛着沉重的建筑材料,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到了晚上,当别人都已经疲惫地睡去,他们还在那简陋的角落里,就着微弱的灯光,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有时候,遇到难题了,他们会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那认真的模样,丝毫不比那些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差。
有一次,丁克为了准备一场英语考试,需要练习口语对话,可工地上哪有合适的练习对象呀。谭芳和杨航知道后,就主动陪着他,用那蹩脚的英语和他对练,虽然常常因为发音不准闹出笑话,可他们却笑得格外开心,那种为了梦想一起努力的氛围,感染着工地上的每一个人。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发觉得他们就是这个城市里最亮的星星,虽然渺小,却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没有那些华丽的包装,没有荒诞离奇的情节,有的只是最朴实无华、充满乡土地气的奋斗与坚持,就像这片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背井离乡来到这繁华却又陌生的大都市,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努力打拼着。
而我和老曲,也尽力地用手中的笔和录音设备,记录下他们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心声,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通过那本还在构思中的《北漂的梦》,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农民工和有志青年的新形象,看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做好最亮的自己的精神风貌。
日子过得很快,我们的采访结束了,告别了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们,我心里满是不舍。回到电台后,我开始整理采访资料,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感人的故事,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激励着我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把他们的精神传递出去。
在撰写《北漂的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文字太过苍白,无法完全展现出他们那种深沉又炽热的情感;有时候会因为思路卡顿,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在科创十三街遇到的丁克、谭芳和杨航,想起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定追梦的样子,我便又有了动力,继续敲打着键盘,一字一句地编织着他们的梦想之网。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北漂的梦》终于完稿了,当它正式出版发行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这本书承载的不仅仅是我的心血,更是那些农民工和有志青年们的希望与梦想。它就像一颗种子,被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北漂的路上,有着这样一群平凡却又伟大的人,他们的梦,虽然朴实,却无比绚烂,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追逐的脚步。
后来,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他们说被书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农民工群体,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这次采访、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让那朴实无华的北漂梦,那充满乡土地气的奋斗之歌,在更多人的心中奏响,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敢地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