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夏。
在草儿的记忆里,这年夏天的雨非同往年,从记事起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而多的雨季。
草儿所在的村庄和耕地地势低洼,整个村子和耕地都成了一片汪洋。
整个村庄的农田因洪涝灾害而颗粒无收,草儿家的所有责任田里播种的玉米连一根柴火棒没有捞到,别说粮食收成了。
根据现实情况,引进黄河水灌溉田地把耕地地势抬高。
经有关部门的考察和审批,1993年冬,拉开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引黄灌溉。
这一措施一实施,草儿所在的杨柳村就没有耕地可种了。
1994年,春天。
草儿所在的杨柳村大部分青壮劳力能外出打工的就外出打工挣钱去了。
春节之后,正月十五的烟花爆竹声送走了陈旧的年事,迎来了美好的希望。
杨柳村的一个经常往外跑的壮年汉子和友人联系了一笔打工业务,去京城首都农场打工,给家里增添经济收入。
草儿,作为农民作家、乡土诗人、特约记者,他有自己的梦想和为梦想而执求的行动。
草儿和本村村民18人一起踏上北上的路……
北京,红光农场。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角一个小小的村庄,农场耕地面积八万五千亩,还有树林牧场……
草儿和村民一行18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农场,跟到了家里一样。在这里也是耕种犁耙,小麦、玉米和甘草播种和收割。
唯一不同的是,在家是小型的农业机械耕作收割,而在农场则是大型机械耕作犁耙,东方红拖链机,90大型拖拉机。
在农场的十个月里,给草儿留下了别开生面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在这儿,草儿为了丰富工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了《首都郊区日报》读报创作小组。
草儿担任组长,同行的村民五十岁的贺金山担任副组长。
读报小组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乡土文学,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场年终总结大会上,顺义区松柏镇的领导给草儿在农场本职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成绩给予大会表彰,并奖励人民币500块钱……
北京一行,草儿最大的收获是拥有了一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和北京市名誉村民的称号。
说到北京胡同文化,在农场秋后期间,草儿因为有新闻记者的阅历而被借调到北京市顺义区松柏镇宣传科做农忙新闻报道时,结识了宣传科科长林玲女士,是林玲女士把他带入北京胡同文化氛围的。
《北京胡同文化》是《首都京郊日报》文艺副刊开辟的《胡同》专栏里的文化专题。
北京胡同文化是草儿走进北京文艺圈的一个跳板,给草儿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根基……
草儿,北京之行,是他闯入北京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站……
爱浓乡土,情荡京城,草儿要唱一曲长城之歌,为曾经失落的青春梦想做重新启航,打造亮丽的精彩人生。!
人生历练风雨,岁月涤荡人生,草儿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