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天。
我和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一起去了天津静海,我的任务是采访在天津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记录他们的打工生活。
在海河气味的静海,我结识了一位居住在静海《今晚报》上班的总编王晨旭老师。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他慈善温和没有总编的架子,对报社的员工一视同仁。
这是天意的缘分,和王老师的交往,对我的艺术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在静海一待就是三个月,三个月,我和这帮民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让我难忘的是海魂和姜峰,一个28岁,一个35岁,他们一个是泥瓦匠,一个是木工。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演绎抒情的流行歌曲,他们合唱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至今难忘,难忘他们那份真情投入,那份朴实无华的农民工形象……
今日,我在我的直播室里主持节目的时候,又想起了他们……
难忘静海!难忘民工兄弟!难忘王晨旭老师……
——题记
《农民工之歌》
1
1995年的春天,阳光带着些许暖意,开始慢慢驱散冬日残留的寒意。我怀揣着采访本和一颗热忱的心,跟着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踏上了前往天津静海的路途。那时候,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是奏响的前奏,带着我们奔赴一段未知却又充满故事的旅程。
抵达静海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海河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水汽与城市烟火的味道。初来乍到,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那些农民工兄弟的身影,想要深入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最真实的点滴。
也是在静海,在《今晚报》那充满油墨香气的报社里,我结识了总编王晨旭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报社那略显忙碌却又井然有序的大厅里。他个子不算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与睿智,脸上总是带着慈善的笑容,丝毫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总编架子。当我说明来意,想要了解在静海打工的农民工情况,希望报社能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时,王晨旭老师立刻热情地接待了我,详细地给我介绍着静海这边农民工务工的大致分布以及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骨子里有着大西北的豪爽与质朴。他对待报社的每一位员工都一视同仁,不管是资深的老记者,还是新来的实习生,他都能耐心倾听大家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对于我这个外来的采访者,他更是关怀备至,时常提醒我采访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还会分享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让我能更好地走进农民工兄弟的内心世界。
就这样,在静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几乎每天都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和那些杏花村来的农民工兄弟们一起吃饭、聊天、劳作。渐渐地,我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越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
在众多兄弟里,海魂和姜峰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人。海魂,28岁,是个泥瓦匠,他有着一双粗糙却十分灵巧的手。那双手,拿起砌刀的时候,沉稳有力,一块块砖头在他的摆弄下,迅速地垒砌成坚固的墙体。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一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仿佛那笑容能驱散工地上所有的疲惫。
姜峰则年长一些,35岁的他是个木工,对木材有着一种独特的敏锐感。他总能精准地切割、雕琢每一块木板,将它们变成精致的窗框、门梁等物件。他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透着沉稳和靠谱,工友们都很信任他,遇到木工方面的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帮忙。
而他们俩共同的爱好,就是在闲暇时光,对着简陋的工地宿舍,或是空旷的工地角落,演绎抒情的流行歌曲。那时候,流行歌曲开始在大街小巷传唱,也传进了这些农民工的耳朵里,融进了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最喜欢唱的就是那首自己改编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
每当夜幕降临,工地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只余下偶尔的虫鸣声和远处传来的车辆行驶声。在那昏黄的灯光下,海魂和姜峰就会找个地方坐下来,海魂清一清嗓子,姜峰调试一下那把有些破旧却音色还不错的吉他。然后,海魂那略带沙哑却充满感情的嗓音便会响起:“嘿,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背井离乡咱来到这里,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咱不怕那风雨……”姜峰则在一旁轻轻拨弄着琴弦,为歌声伴奏,那旋律虽然简单,却仿佛有着一种魔力,吸引着周围的工友们纷纷围坐过来,大家静静地听着,有的眼中泛起泪花,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
我还记得有一次,工地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大家都很高兴,老板也难得大方了一回,买了些酒菜犒劳大家。酒过三巡,气氛越发热烈起来,大家起哄让海魂和姜峰来一首。两人也不推脱,站起身来,站到了临时搭建的“舞台”——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上。海魂的歌声更加激昂了,姜峰的吉他声也越发响亮,那首《农民工我的好兄弟》回荡在整个工地,仿佛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一起跟着唱,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冲破了工地的围挡,飘向了静海的夜空,似乎连那遥远的海河河水,都跟着泛起了层层涟漪,像是在为他们的歌声鼓掌。
在静海的这三个月,我和这帮民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经历了烈日下的辛苦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人抱怨;一起面对过突如其来的暴雨,大家手忙脚乱地遮盖建筑材料,互相打趣着这老天的“调皮”;也一起在难得的休息日,去静海的街头逛逛,看着那些繁华的店铺,眼中满是对生活的憧憬。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三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我要结束这次采访,返回自己的生活轨道。离别那天,大家都很不舍,海魂紧紧握着我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地说:“兄弟,以后有空可得常来看看咱们啊,这静海,也算是咱们一起奋斗过的地方了。”姜峰在一旁默默地点头,递给我一个他亲手做的小木雕,那是一个简易却饱含心意的人像,代表着我们这段珍贵的情谊。
我带着满满的回忆和不舍离开了静海,此后的日子里,我时常会想起在那里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些憨厚朴实的农民工兄弟,想起王晨旭老师的关怀与帮助。
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直播室,开始主持一些节目,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每当我坐在那熟悉的麦克风前,看着直播间里来来往往的观众,心中总会涌起那些尘封的记忆。而今天,当我再次开启直播,准备和大家聊聊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劳动者时,记忆的闸门彻底打开,海魂和姜峰的歌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那一张张朴实无华的农民工兄弟的脸浮现在眼前,还有王晨旭老师那温和的笑容也变得格外清晰。
我对着直播间的观众,缓缓说起了那段1995年春天在静海的故事,说起了那些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农民工兄弟,说起了那首充满力量与情感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观众们被我的讲述吸引,纷纷在弹幕里留言,有的说自己也是农民工的子女,深知父母的不易;有的感慨这些平凡人身上有着不平凡的光芒;还有的询问海魂和姜峰后来的情况,希望能再听到他们唱歌。
我看着那满屏滚动的弹幕,眼眶有些湿润,我知道,虽然岁月已经流逝,但那段经历,那些人,那首歌,永远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对无数农民工群体的赞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城市的高楼大厦,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之花。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联系上了当年杏花村的一些兄弟,得知海魂和姜峰后来继续辗转在各个城市的工地,依旧热爱着唱歌,也把那首《农民工我的好兄弟》唱给了更多的工友听。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在各地的工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而我,也决定要把他们的故事整理成册,把那首《农民工我的好兄弟》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属于农民工的歌,让那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旋律,飘荡在每一个城市的角落,成为对所有农民工兄弟最美的礼赞,让大家都知道,在城市的繁华背后,有着这样一群默默付出、可亲可敬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之歌,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走在街头,你会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响起,那便是农民工兄弟们的心声在流淌,是他们对生活、对梦想、对彼此深厚情谊的诉说,那歌声,会永远在岁月里回响,永不落幕。
2
在静海期间,和民工兄弟之间发生了许多印象深刻的事,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难忘的回忆。
雨中护料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当时大家正在工地上忙活着,看到暴雨将至,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活儿,呼喊着冲向那些堆放在露天的建筑材料。海魂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快,别让水泥啥的被淋坏了呀”,他冲在最前面,全然不顾自己瞬间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我也跟着加入其中,和姜峰他们一起手忙脚乱地扯着防雨布往材料上盖。可那雨实在太猛了,风也凑热闹似的呼呼刮着,防雨布好几次都被吹开了。姜峰死死拽着防雨布的一角,冲我喊道:“兄弟,过来搭把手,咱可不能让这些材料泡了汤啊,那可都是大家的血汗换来的。”我赶忙过去帮忙,几个人紧紧拽着,用身体压着防雨布的边缘,任凭雨水顺着脸颊、后背往下流,眼睛被雨水打得都快睁不开了,但谁也没有松手。
好不容易把材料都遮盖好,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却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在雨中回荡,仿佛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了我们共同经历的一场别样的“战斗”,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民工兄弟们对待工作的那份认真与负责,以及大家团结一心的力量。
生日惊喜
有一回,我在和大家闲聊时,无意间提到了自己的生日快到了。我本就是随口一说,也没太放在心上,毕竟在这异地他乡,能按时完成采访任务就好,哪还顾得上过生日呀。
可没想到,生日那天,当我像往常一样去到工地的时候,刚走进宿舍区,就听到一阵欢快的呼喊声:“生日快乐呀!”我愣住了,只见海魂、姜峰还有其他兄弟们围了过来,他们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个简易的蛋糕,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生日快乐”四个字,周围还插着几根小蜡烛。
海魂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兄弟,咱条件有限,这蛋糕是大家伙凑钱在镇上小蛋糕店买的,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就是想着给你过个生日,在这儿咱就是一家人嘛。”我当时感动得眼眶都红了,心里暖乎乎的。大家围着我,一起唱着生日歌,那歌声虽然没有多么动听,却格外真挚。吹灭蜡烛后,我们坐在一起,分着那小小的蛋糕,边吃边聊,笑声不断。那一刻,我真正觉得自己早已融入了他们这个群体,不再是那个单纯来采访的外人,而是他们的好兄弟。
技能传授
姜峰是个木工高手,我一直对他那精湛的手艺很是钦佩,有次我就缠着他,说想学学木工活儿里最基础的怎么使用锯子和刨子。姜峰二话没说,就爽快地答应了。
他先是耐心地给我讲解锯子的握法和发力技巧,还亲自示范,一边操作一边说:“兄弟,你看啊,这锯子得这么拿稳咯,下锯的时候顺着木材的纹理,别太用力,慢慢锯,不然容易歪咯。”我照着他说的方法试了试,可那锯子在我手里就像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扭扭的,怎么都锯不好。姜峰在旁边也不着急,笑着鼓励我:“刚开始都这样,别气馁,多练练就好了。”
接着他又教我用刨子,把着我的手,一点点带着我感受刨子与木材接触时的力度和角度。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慢慢找到了些门道,虽然最后做出来的成品还是很粗糙,但姜峰却直夸我学得快,还打趣说我要是不干记者这行,以后说不定也能当个合格的小木工呢。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体会到了木工活儿的不易,更感受到了民工兄弟们那种毫无保留、乐于分享的淳朴品质。
夜谈梦想
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工地上安静了下来,偶尔传来几声蛐蛐的叫声。我和海魂、姜峰坐在宿舍外的空地上,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不知怎么就聊起了梦想这个话题。
海魂望着远方,眼神中透着憧憬,说:“我呀,最大的梦想就是多挣点钱,回去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一下,让爹娘能住得舒坦些,再娶个媳妇,安安稳稳过日子咯。”姜峰则抽了口烟,缓缓说道:“我想等攒够了钱,在县城开个小小的木工坊,专门做那些有特色的家具,把咱这手艺好好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农民工也有好手艺呀。”
他们又转头问我有啥梦想,我跟他们说了自己希望能通过这次采访,把农民工兄弟们真实的生活展现给更多人看,让大家都能理解和尊重这个群体。我们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分享着彼此内心最深处的渴望,那一刻,我明白了,虽然大家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都在为了那一方小小的光亮,在这异乡努力地拼搏着,而这份对梦想的执着,也让我越发敬佩身边这些朴实的民工兄弟。
3
民工兄弟对我的采访工作有着多方面极为重要的帮助,他们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了解这个群体真实生活的一扇扇大门。
提供真实素材
起初,我虽然怀揣着想要记录农民工打工生活的想法,但对于具体要呈现哪些内容,心里还是比较模糊的。是民工兄弟们用他们日复一日的实际生活,为我提供了丰富且真实可靠的素材。
比如海魂,他会详细地跟我讲述作为一名泥瓦匠,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准备工具,然后爬上高高的脚手架,一块砖一块砖仔细垒砌的过程。他会说起刚开始学这门手艺时,手上磨出了多少水泡,又如何在师傅的教导下慢慢掌握技巧,砌出笔直又坚固的墙体。还有那些在烈日下砌墙时,汗水流进眼睛里的刺痛感,以及在寒风中干活,手指都冻僵了还得继续坚持的艰辛时刻。
姜峰也毫不保留,把木工活儿里从挑选木材、计算尺寸,到运用各种工具精心雕琢的每一个环节都讲给我听,甚至还会分享一些在不同工程里遇到的棘手问题,像遇到木材受潮变形后如何巧妙补救等。他们用这些最朴实、最接地气的经历,让我的采访本上记满了生动鲜活的故事,使得我后续撰写的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农民工群体在建筑一线的日常点滴,让读者和观众仿佛能亲眼看到他们劳作的场景。
助力深入了解群体心态
民工兄弟们还帮助我深入了解了他们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真实心态。在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虽然每天干着辛苦的体力活,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有一次,几个年轻点的民工兄弟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城里那些高楼大厦,眼里满是自豪,因为其中好多都有他们参与建设的身影。他们说,每次看到自己亲手盖起来的房子变得那么漂亮,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还有的兄弟会感慨,虽然离家在外很辛苦,但想着能多挣些钱,让家里的老人孩子过上好日子,就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通过这些日常的交流和倾听,我明白了他们远不止是为了挣钱而打工,在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对城市建设的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的深厚情感,这些宝贵的心态洞察让我在撰写报道、主持节目时,能够从更深层次去展现农民工群体的形象,避免只是浮于表面地描述他们的辛苦劳作,而是真正触及到他们的精神世界。
协助拓展采访范围
因为和杏花村这50名民工兄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他们还主动帮我拓展采访范围,牵线搭桥认识更多在静海务工的农民工。
记得有个来自四川的工友,平时话不多,但木工手艺也相当了得。起初我和他不太熟,想要采访他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海魂看出了我的想法,主动带着我去找那位工友,跟他介绍我的来意,还拍着胸脯保证说我是个靠谱的人,就是想把大家的故事好好说一说。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得以顺利采访到了这位四川工友,了解到他从遥远的家乡来到静海打工的缘由,以及在这边工作的独特感受,比如南北施工差异带给他的挑战等。
就这样,借助民工兄弟们的人脉和热心协助,我的采访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工种的众多农民工,收集到的素材更加多元,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展现农民工群体在静海打工生活的全貌,让整个采访成果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给予真诚反馈与建议
在我整理采访内容,准备形成报道或者讲述稿的时候,民工兄弟们也会给予我十分真诚的反馈与建议。
我把写好的一些初稿拿给他们看,他们会看得很认真,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回,我在描述他们日常饮食情况时,用了一些比较书面的词汇,海魂就挠挠头跟我说:“兄弟,咱平常吃饭可没这么文绉绉的说法呀,你就用咱平时唠嗑的那种大白话写就行,这样大家看着才觉得亲切,才知道咱就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普通人呢。”
姜峰也会补充说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提到某个工友的特殊技能,我可能一笔带过了,他就会提醒我,这个技能可是人家的拿手本事,得多写写,让大家知道咱农民工里也是卧虎藏龙的。他们的这些反馈和建议,让我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内容,使其更加贴合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总之,民工兄弟是我这次采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果的坚实助力,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很难如此深入、全面且真实地展现农民工群体的打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