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神风特别军”的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境内的日军主力遭受重创,但仍有部分残余势力负隅顽抗。为了彻底肃清残敌,实现全国的完全解放,各方抗日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的肃清残敌与战略追击行动。
日军残部的垂死挣扎,在主力部队被歼灭后,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日军残部不甘心失败,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复杂的地形继续抵抗。这些残敌大多藏匿在偏远山区、废弃工厂或地下堡垒中,时不时对周边的村庄和城镇发动袭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他们凭借熟悉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给肃清行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且,部分日军残部还抱着“玉碎”的极端思想,拒绝投降,战斗意志极为顽固。
国民党军队的行动,国民党军队在肃清残敌过程中,由于内部的复杂性,行动表现参差不齐。一些中央军精锐部队,在美式装备和训练的加持下,对占据城市据点的日军残部展开强攻。例如在收复南京的行动中,新一军某师经过周密策划,先以重炮对日军据守的建筑进行长时间轰击,随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他们利用火焰喷射器对付躲在建筑物内负隅顽抗的日军,经过数天激战,成功收复南京部分城区。
然而,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矛盾和腐败问题在此时也暴露无遗。一些地方派系部队为保存实力,对肃清残敌行动消极怠工。部分军官甚至为谋取私利,与日军残余势力暗中勾结,倒卖战争物资,严重影响了肃清行动的效率和效果。在一些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搜刮行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在战略追击方面,国民党高层出于政治目的考量,急于抢占战略要地和大城市,以便在战后的权力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使得他们在追击过程中过于注重城市的争夺,而忽视了对日军残部的彻底清剿。导致一些日军残部得以趁乱逃脱,潜伏下来,给后续的治安带来隐患。
八路军的细致清剿,八路军则采取了更为灵活且深入的肃清策略。他们依靠深厚的群众基础,发动广大百姓提供日军残部的线索。八路军小分队深入山区、农村,与日军残部展开游击战。
在太行山区,八路军某部得知一股日军残部藏匿在一个山坳中的废弃矿洞里。部队先是派出侦察兵摸清地形和敌人兵力部署,然后趁着夜色,兵分多路悄悄接近矿洞。战斗打响后,八路军先用迫击炮对洞口进行火力覆盖,随后战士们迅速冲进洞内,与日军展开近身搏斗。由于八路军战士熟悉地形且战术灵活,很快就将这股日军残部歼灭。
在战略追击上,八路军并不局限于占领大城市,而是更注重对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解放。他们沿着铁路、公路等交通线逐步推进,一边追击逃窜的日军,一边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将解放区连成一片。这种步步为营的方式,确保了收复地区的稳定,为后续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炎龙独立军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战斗力,在肃清残敌和战略追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利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侦察,能够迅速锁定日军残部的藏身之处。
在对一处日军地下堡垒的清剿中,炎龙独立军先用探测设备确定堡垒的结构和入口位置,然后使用钻地炸弹对堡垒进行精确打击,炸开堡垒顶部。接着,身着先进单兵作战系统的士兵迅速进入堡垒,利用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在短时间内就消灭了堡垒内的日军。
在战略追击方面,炎龙独立军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紧密配合。装甲集群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快速推进,如疾风骤雨般横扫日军的防线。空军则在空中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援,对日军可能的增援部队和逃跑路线进行封锁。炎龙独立军的高效推进,不仅加速了日军的溃败,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国际方面,苏联红军继续在东北对日军进行扫荡,将残余的关东军彻底消灭,为中国境内的肃清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一些军事技术和物资援助,帮助中国军队提升作战能力。
美国则加大了对日本本土的打击力度,持续的战略轰炸使得日本国内经济崩溃,军事力量无法再对中国战场进行有效支援。同时,美国的海军舰队在中国沿海巡逻,阻止日本从海上对其在中国的残部进行增援和撤离。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境内的日军残部被逐步肃清,战略追击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的大片国土得以收复,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战后的国家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