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紧张对峙的压抑氛围中,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
蒋介石妄图凭借兵力和装备优势一举消灭“炎龙独立军”,调遣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作为先锋发动突袭。整编第七十四师约 3.2 万人,全部美械装备,堪称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之师。该师下辖三个旅,拥有大量 m1 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汤姆逊冲锋枪,配备 105 毫米榴弹炮营以及众多轻重机枪,火力配置在当时极为强大。师长张灵甫一向骄狂自负,对此次行动志在必得。
在夜幕的掩护下,整编第七十四师悄然向“炎龙独立军”一处前沿阵地进发。他们沿着山间小路潜行,力求不被发觉,准备趁炎刃军不备给予致命一击。
但炎刃军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侦察预警体系。智能传感器密布在阵地周边数公里范围内,能敏锐感知到哪怕轻微的震动和声响;无人侦察机则在低空持续盘旋,利用先进的热成像和光学探测技术扫描着周围区域。当整编第七十四师刚进入警戒范围,炎刃军指挥部便收到了详尽的情报。
炎刃军指挥官毫不迟疑,立刻下达反击指令。前沿阵地上,自动化防御系统瞬间启动。先进的电磁轨道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弹以每秒 2500 米以上的初速射向敌群,强大的动能在国民党军队中引发剧烈爆炸,瞬间撕开一道道缺口。与之配合的自动化机枪阵地也喷吐出密集的火舌,以每分钟上千发的射速压制着敌人的推进。
隐藏在附近山地的炎刃军装甲部队迅速出击。50 辆主战坦克呈楔形编队冲锋,这些坦克的 140 毫米电磁轨道炮威力惊人,在 5000 米距离内可轻易击穿任何现役装甲。它们精准地锁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炮兵阵地和指挥中枢,一轮齐射后,国民党军队的关键节点陷入瘫痪。
在炎刃军迅猛的反击下,整编第七十四师陷入混乱。士兵们面对远超想象的强大火力,惊慌失措,建制大乱。张灵甫虽竭力指挥,但部队伤亡急剧攀升,无奈之下只能下达撤退命令,短短半小时内,该师便折损近千人,狼狈退回出发地。
国民党空军紧急调动力量,集结了第 4 大队等主力飞行部队,共计约 80 架战机,其中包括 50 架 p - 51“野马”战斗机和 30 架 b - 25“米切尔”轰炸机。p - 51“野马”战斗机最大平飞速度可达 708 千米\/小时,装备 6 挺勃朗宁 m2 型 12.7 毫米机枪,还可携带 5 英寸高速航空火箭弹或 227 千克炸弹,具备较强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b - 25“米切尔”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达 1.5 吨,航程 2173 千米,是国民党空军实施战略轰炸的重要力量。
这支空中编队气势汹汹地扑向炎刃军控制区域,妄图对其前沿阵地和后方补给线进行毁灭性打击。
炎刃军迅速做出反应,50 架现代化战机腾空而起。其中先进的四代半战斗机凭借独特的隐身外形和智能蒙皮材料,在敌方雷达上的反射信号极小。它们利用量子雷达提前锁定国民党空军编队,超高速空空导弹以超过 10 马赫的速度射出,精准命中多架“野马”战斗机。
同时,战斗机上的高能激光武器发挥奇效。激光束瞬间聚焦,能量在极短时间内释放,轻易穿透“米切尔”轰炸机的铝合金机身,破坏其内部结构和关键系统。国民党空军的战机在炎刃军的凌厉反击下,纷纷起火坠落,短短十几分钟内,便有近 30 架战机被击落,剩余战机见状,只得仓惶逃离战场。
炎龙独立军总指挥林宇深知,此次国民党的突袭只是大规模战争的前奏。他迅速召集将领,重新调整战略部署。炎刃军的 500 辆主战坦克,除继续加强前沿防御外,抽调部分组成快速突击集群,隐蔽待命,准备适时对国民党军队的侧翼发动大规模反击。
700 辆装甲车进一步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巡逻和警戒,确保防线无虞,并随时准备支援前线。10 万现代化精锐部队则进入高度战备状态,各作战单位紧密协作,依托先进的通信系统和智能指挥平台,构建起高效的作战网络。
炎刃军的科研团队也在加紧研发和改进武器装备,力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始终保持技术优势。同时,炎龙独立军积极与八路军沟通协调,分享战场情报,期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携手应对国民党挑起的这场危机,共同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