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在篮球事业上为国王队的 11 连败愁眉不展、焦头烂额之时,他辛苦创办的公司也如同遭遇了一场强烈的风暴,深陷重重困境,商业版图摇摇欲坠。
公司最先面临的是经纪公司的恶意挤兑。这些在行业内根基深厚的经纪公司,凭借着多年积累的资源与人脉,如同庞大的商业巨兽,对苏伟的公司展开了全方位的打压。他们与各大媒体平台、赛事主办方以及品牌商等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而这些合作关系此刻却成为了他们打压苏伟公司的有力武器。
在媒体曝光方面,原本一些会对苏伟公司旗下球员进行报道的体育媒体,在经纪公司的施压下,逐渐减少了对这些球员的关注。无论是球员的日常训练动态,还是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都很难再登上这些媒体的版面。即使偶尔有报道,也往往是简短且不突出的,远远不及以往的篇幅与热度。这使得苏伟公司旗下球员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机会大幅减少,知名度提升缓慢。
在商业活动和演出邀请上,经纪公司更是直接插手。他们向活动主办方和品牌商施压,暗示与苏伟公司旗下球员合作可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于是,在各类商业赛事、品牌代言活动以及体育相关的演出中,苏伟公司的球员被刻意排除在外。以往那些频繁向公司抛来橄榄枝的品牌,如今都纷纷转向与其他经纪公司旗下的球员合作。这不仅让公司旗下众多球员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发展道路也受到严重阻碍。一些原本有潜力成为明星球员的苗子,因为缺少这些商业机会,无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收入也大幅减少。这种情况导致不少球员心生不满,在公司内部抱怨连连,使得公司内部人心惶惶,团队凝聚力受到极大冲击。
与此同时,金州当地州政府的无端阻挠,也让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公司在申请各类经营许可和项目审批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部门仿佛故意刁难一般,以各种看似合理却实则刁难的理由拖延办理进度。比如,在申请一项体育赛事的承办许可时,政府部门要求公司提供近五年内所有参与赛事的详细财务报表,包括每一笔收入与支出的明细,甚至要求列出赛事中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薪资明细以及雇佣合同。这对于一家正常运营的公司来说,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其中部分要求与此次申请并无直接关联。即便公司费尽周折准备好这些资料,政府部门又会提出新的要求,如要求提供赛事举办场地周边三公里内所有居民的意见反馈,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对于一些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政府部门也常常直接驳回,却不给出明确且合理的解释。公司申请一个体育培训项目的资质,各项条件都满足相关法规要求,提交的材料也完整无误,但最终还是被驳回。当公司派人去询问原因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说“综合考虑不符合要求”。这种无端的阻挠使得公司的业务拓展计划严重滞后,一些原本计划好的重要合作项目,因为无法及时获得相关许可而被迫搁置。比如,公司原本与一家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共同举办一系列推广活动,但由于经营许可迟迟未获批,该品牌担心项目延误影响自身品牌形象,最终取消了合作。这一系列的挫折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前期为项目投入的资金付诸东流,还可能因为违约面临赔偿风险。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公司此前签约的众多网红公司纷纷选择解约。这些网红公司在解约声明中给出的理由大多含糊其辞,诸如“业务调整”“战略方向改变”等,但苏伟心里清楚,这背后绝非如此简单,必然有着复杂的利益纠葛。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他发现原来是有一家同样从事体育运营的公司在暗中作祟。这家公司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拥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在行业内可谓是呼风唤雨。他们似乎一直在暗中观察苏伟公司的运营模式,并加以模仿。然后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在市场上大肆抢夺苏伟公司的资源。
他们以更为优厚的条件吸引网红公司与之合作,比如提供更高的分成比例、更多的推广资源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急于寻求发展的网红公司来说,这些条件极具吸引力。同时,这家公司还在市场上散布一些关于苏伟公司的负面消息,误导舆论。他们通过一些网络水军,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不实言论,声称苏伟公司经营不善,存在财务危机,与他们合作可能会面临风险。这些负面消息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使得众多网红公司心生担忧,纷纷倒戈,与苏伟的公司解除合作关系。这不仅让公司失去了重要的宣传推广渠道,还在行业内造成了不良影响,进一步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而在国内市场,苏伟寄予厚望的诗音电吉他项目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电吉他市场竞争本就异常激烈,近期更是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陷入了惨淡的境地。尽管诗音电吉他凭借出色的工艺和品质,已经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一些专业的音乐评测机构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音色、手感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较高的定价却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宋坤旗下负责销售的经理多次忧心忡忡地向苏伟反映,电吉他定价太贵,导致产品销量极其惨淡。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同类型、同品质的电吉他,市场平均价格要比诗音电吉他低出不少。以一款入门级电吉他为例,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普遍在 3000 - 5000 元之间,而诗音电吉他的定价却高达 8000 元。这使得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会优先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到目前为止,诗音电吉他仅仅卖出了 5 把。为了销售产品,销售团队尝试了各种促销手段,如打折、赠送配件等,但效果甚微。消费者在看到价格标签后,往往只是短暂停留,然后便转身离开。
面对这样的困境,苏伟却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让工人们加班加点地生产。他坚信,只要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后续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诗音电吉他一定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各类乐器展会,邀请知名音乐人代言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但这种坚持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一意孤行。公司内部对苏伟的决策产生了诸多质疑声,生产部门担心过度生产会导致库存积压,增加仓储成本;财务部门担忧持续的投入却没有相应的产出会使公司资金链断裂;销售部门则认为不调整价格,再多的推广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大家都在担忧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整个公司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仿佛一艘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的航船,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