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西南边陲,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北部、乌江下游的这片土地上,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它不仅有着“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的美誉,更是一座融合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的魅力之城。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位置境域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北纬28°12′45″—29°05′23″ ,东经108°03′49″—108°37′53″ 。其南北长98.28千米,东西宽53千米,县域面积2483.51平方千米。从地图上看,它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雄踞在贵州高原的东北边缘。北部、东部分别与重庆市彭水、酉阳县接壤,西北部与遵义务川县毗邻,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贵州与周边省市的重要节点,在区域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贾往来、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印记。
(二)地形地貌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其地势呈现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的态势,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形成了南宽北窄的狭长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山峰,又有深邃幽静的峡谷,还有广袤肥沃的河谷平原。最高峰是位于县西北角塘坝乡鱼溪困龙山驾鹰岩,海拔1462米,它宛如一位巨人,俯瞰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最低点在县北部洪渡镇王坨村乌江出境处,海拔225米 。全县山峰众多,平均每平方千米3.6座,岩溶地貌显着,峰丛、峰林、溶沟等岩溶个体星罗棋布。这些奇特的地貌景观,是大自然历经数亿年精心雕琢的杰作,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天然的研究样本。
(三)气候条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温度高,霜期短,但日照不足。多年平均气温17.5c ,1月平均气温6.3c ,7月平均气温28.2c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四季都充满生机与活力。无霜期年平均311天,年均日照时数1191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1166.5毫米 。降水分布上县北部多于南部,全年最多为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0.8米每秒。温和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同时,充沛的降水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得这里成为贵州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四)自然资源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丰富,犹如一座天然的宝库。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重晶石储量70万吨,铅锌矿石储量153万吨,铁矿储量871万吨,谯家烟煤查明储量2306万吨 。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水能理论蕴藏量9786.68万千瓦,可开发建站72处,装机容量4170.87万千瓦 。乌江作为这里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还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一座座水电站的建立,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脊椎动物有85科309种,陆栖寡毛类动物有2科3属19种 。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各种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
二、历史文化
(一)历史沿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先民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文物,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春秋属楚,战国一度入秦,后又归楚,秦代属黔中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历经了多次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的调整,每一次变革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蜀汉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和万宁。唐时先置务川郡,后改思州,沿河属之。元置沿河佑溪长官司,元、明、清时期县城均为土司驻地,民国三年改为沿河县。1934年,在沿河境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这片土地成为了革命的热土,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1986年设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属地级铜仁市。
(二)红色文化
1934年,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枫香溪(后划归德江)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以沿河为中心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在沿河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在这片土地上,红军战士们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开展了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斗争,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沿河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如今,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三)民族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喝油茶汤是土家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汤,不仅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还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吃灰豆腐也是土家族的特色,灰豆腐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民族歌舞丰富多样,土家山歌曲调优美、情感真挚,涵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2009年“土家山歌”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沿河被授予“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 。土家花灯是春节演出的民间传统戏剧,表演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已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还有土家族打镏子、半边鼓等独特的民族音乐形式,其中打镏子音域宽广、节奏感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土家傩堂戏由傩仪、傩戏、傩技三部分组成,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它承载着土家族的信仰和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数量
2024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9.51万人 ,常住人口40.85万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分布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也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民族构成
除土家族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还居住着苗族、侗族、仡佬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和谐共处,共同传承和发展着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各民族在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年的民族节日,如土家族的摆手节、苗族的芦笙节等,各民族同胞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画面。
四、经济发展
(一)农业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渔业、生态特色林业等主导产业。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品质优良,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生态果蔬实现规模化种植,供应周边市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生态畜牧渔业采用科学养殖方式,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了一系列绿色、健康的畜牧渔业产品。生态特色林业如油茶等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油茶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工业
以“清洁能源”为首位产业,建材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优势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一座座水电站如明珠般镶嵌在乌江之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洁、稳定的能源支持。建材产业不断升级,生产各类建筑材料,满足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需求。农特产品加工业将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如茶叶加工、果蔬罐头制作等。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这些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畅销国内外。政府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服务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依托乌江百里画廊、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红色文化遗址、土家民族文化,打造了多条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乌江航道上的东风、洪渡2座500吨级码头,促进了水上运输和物流的发展,使得货物能够更加便捷地运输到各地。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五、社会事业
(一)教育
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拥有多所中小学,注重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累计完成1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增园舍面积平方米,投入资金6244万元,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980个(城区 990 个、乡镇 990 个);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建设9所,新增校舍面积平方米,投入资金5356万元,新增学位3400个(城区1800个、乡镇1600个)。还顺利完成县第二完全小学、黄土镇初级中学整体搬迁;同时,规划投资1亿余元,启动建设沿河思源实验学校小学部、沿河第十一完全小学、沿河民族中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客田镇第二幼儿园等项目。该批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城区小学学位27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90个、普通高中学位1250个及寄宿生床位600个。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当地产业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医疗卫生
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不断提升,能够开展多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和全覆盖,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高,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政府还加强了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基础设施
交通方面,已形成公路、水路运输网络,乌江航道的码头建设提升了水运能力,公路实现了县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硬化 ,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45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条115公里、国道2条133公里、省道3条300.8公里、县道28条689.7公里、乡道73条998.4公里、村道1495.7公里、通组公路1756公里,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了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城乡供水供电稳定,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4G、5G网络广泛应用。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持续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六、风景名胜
(一)乌江百里画廊
乌江流经沿河境内132千米 ,集雄、奇、险、秀为一体,两岸景色壮美,有“乌江百里画廊”之称,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 。乘船游览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两岸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江水碧绿如镜,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景色随季节变化而各异,春天,两岸山花烂漫,如诗如画;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宛如仙境。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
(二)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栖息地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宝库,也是世界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原始,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开展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的理想之地。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黑叶猴的生活习性,欣赏到它们灵动的身姿。同时,还能看到各种珍稀植物,如珙桐、红豆杉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保护区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严格限制游客数量,确保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受破坏。
(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谯家镇白石土地湾,1934年为贺龙等红三军领导驻地 。这里见证了黔东特区革命政权的建立,通过历史文物、图片等展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精神。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激励着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