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杨光模,这位土家族的英雄儿女,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苦难童年:在黑暗中挣扎求生
1907年,杨光模诞生在沿河县淇滩乡天宫井的一个土家族赤贫之家。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格外严苛,半岁时,父亲不幸离世,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用那柔弱却坚韧的双肩,独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长大。
因家境贫寒,杨光模无力踏入学堂半步。年仅12岁,他便不得不告别童年的纯真,开始给富贵人家放牛。每天,他赶着牛群在山间穿梭,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山间的清泉。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劳作,却充满了艰辛与屈辱。
每日上山归来,他还得喂猪、操持各种杂活。稍有差池,便会遭到主人的打骂。那一声声呵斥,如冰冷的寒风,刺痛着他幼小的心灵。但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终于,不堪折磨的他,怀着一丝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身逃往德江,渴望能在那里寻得一线生机。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财主的儿子挥舞着棒子,将他无情地驱赶出来,他的希望瞬间破灭。
无奈之下,杨光模返回家乡。此时的他,已无计可施,只能凭借着自己的背脚苦力,一步一步地在山间小道上负重前行;或是精心打制草鞋售卖,换来那微薄的收入;又或是在年关时节,走街串巷说春讨饭,勉强维系着艰难的生计。在那漫长的二十余载岁月里,他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不知何时才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投身革命:点燃信仰的火炬
1934年5月,红三军如同一股炽热的洪流,涌入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酉阳一带,拉开了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大幕。这股红色的力量,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也照亮了杨光模前行的道路。
此时的杨光模,早已在苦难中磨砺出了坚韧的意志和对压迫的满腔愤怒。他毫不犹豫地勇挑重担,出任天宫井乡苏维埃主席。从此,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革命之路。
为了发动群众,杨光模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走访。他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向乡亲们讲述着革命的道理,描绘着未来美好的蓝图。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被发动起来,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他还大力组织游击武装,亲自挑选那些勇敢无畏的青年,耐心地教导他们战斗的技巧和策略。在他的带领下,游击武装逐渐壮大,成为了红军的得力助手。
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在他的推动下,开展得轰轰烈烈。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被拉下了神坛,广大贫苦群众分到了土地和财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杨光模,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首批被吸纳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心中的信仰之火被彻底点燃,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入党之后,杨光模的革命意志愈发坚定。八月十五日,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淇滩打响。杨光模带领着游击队,协同红三军主力与沿河独立团,如猛虎般冲向敌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喊杀声在山谷间回荡。在这场战斗中,他们一举消灭了黔军付衡中旅一个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紧接着,他又率队参与第二次攻占沿河的战斗。战前,敌人为了阻止红军的进攻,将沿河至淇滩各渡口的船只全部拉至乌江西岸封锁。红军面临着船只短缺的难题,这无疑给进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关键时刻,杨光模临危受命。他深知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性,没有丝毫犹豫,连夜赶赴曾子坝、兆渡坝。在那漆黑的夜晚,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坚定的信念,四处寻找船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寻得了三只木船。然而,其中一只木船漏水,这可急坏了杨光模。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迅速找来棉絮,将漏洞仔细地扎好。就这样,他为红军解决了船只的难题,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古历八月十五日,夜色如墨,红九师在游击队的密切支援下,趁着夜色将木船划出小河,在小河与乌江汇合处的沙坨渡口强渡乌江。战士们悄无声息地靠近敌人,当距离足够近时,他们如雷霆般发起攻击。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乱作一团。在红军的猛烈进攻下,敌军败退,我军乘胜追击,成功第二次占领沿河县城。这一战,有力地巩固和拓展了黔东根据地,而杨光模的名字,也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颂。
坚守斗争:在烽火中砥砺前行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两军团决定东进湖南,发动湘西攻势,同时重组黔东独立师,坚守黔东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东征后,黔东独立师在特委书记兼政委段苏权、师长王光泽的率领下返回苏区,与特区保卫队、政府工作人员及各游击队共同抵御进犯之敌。杨光模带领着天宫井游击队,编入沿河独立团,再次投身到保卫红色政权的神圣战斗中。
黔东独立师在沿河印山堡、袁家湾等地与敌激战后,川、黔两省敌军以数十倍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苏区合围。形势万分危急,仿佛一张巨大的黑色罗网,正逐渐向独立师收紧。
特委当机立断,决定独立师采取外线作战,向梵净山转移。杨光模接到命令后,即刻随部队从瓦厂坝向印江沙子坡集结。11月10日,独立师离开沙子坡,向梵净山进军。
梵净山,山势险峻,林深草密。杨光模随独立师进入梵净山护国寺一带后,迅速投入备战。他与战士们一起挖掘战壕,那坚硬的土地在他们的锄头下逐渐被翻开,一道道战壕在山间蜿蜒。他们还构筑简易工事,砍伐树木截断主要道路,在各险要隘口堆积滚石,每一项工作都进行得紧张而有序。同时,他还下山筹备给养,为部队的生存提供保障。
一天,师长王光泽组织一百人下山到昔土坝筹集给养。当时红军战士报名者有九十三人,尚缺七人。杨光模看到这一情况,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挑选了六名游击队员,带队出发。
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于半夜抵达昔土坝。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家土豪的粮仓,开始装粮。然而,就在这时,被敌人发觉了。杨光模沉着冷静,他协助战士们装好粮食,自己最后才装了一袋约七八升的粮食。
在返回的途中,经过一条小河沟时,敌人追了上来。黑暗中,一把马刀突然砍向杨光模的手臂,顿时鲜血直流。他的手一松,粮食掉落。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不顾伤口的剧痛,拼命将粮食扛上肩,继续追赶队伍。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把粮食带回去,保障部队的生存。
到达部队驻地后,王师长亲自检查他的伤口,发现手臂上的伤口大口子连骨头都露了出来,赶忙让军医上药包扎。看着杨光模坚毅的神情,王师长心中充满了敬佩。
后来,敌人进犯,独立师在苏家坡、交流塘、烂泥坳等地连续击溃敌人进攻。敌军不甘失败,调集两千多人向护国寺合围。而此时,独立师兵力仅五百多人,敌众我寡,形势十分严峻。
独立师退至钟灵寺设伏,经过一天激战,消灭敌军百余人,我军亦伤亡二十多人。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杨光模与团政委胡宏升并肩作战。然而,不幸的是,政委中弹,脚部受伤。
杨光模毫不犹豫地背起政委,在山路上艰难地奔跑。他的脚步沉重而坚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政委背到安全的地方。他背着政委跑了十多里山路,因政委伤势过重、流血过多,最终还是牺牲了。杨光模悲痛欲绝,但他强忍着泪水,带着三位同志将政委掩埋后才离开。
独立师撤离梵净山,向湖南转移寻找主力红军。途经江口、松桃、秀山境时,在松桃迓驾附近的石号坡,遭遇当地反动民团袭击。混乱中,杨光模与部队失散。但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和盘查,于1934年底回到沿河。
此时的黔东苏区,正遭受敌人残酷的蹂躏。天宫井的反动头目扬言要杀害杨光模。他有家不能归,只好在山洞中躲藏。那漫长的岁月里,山洞成为了他的栖身之所。乡亲们劝他暂且外出躲避,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妻室儿女,逃到德江县泉口司的芦统溪。在那里,他帮人做工、说春、做背脚,艰难地求生,这一躲,就是整整十三年。
迎接曙光: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1948年,革命的烽火燃遍全国,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摇摇欲坠。杨光模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知道,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
终于,在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迎接新的曙光。解放后,杨光模焕发出蓬勃的革命青春。他担任村农会主席,带领乡亲们开展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
在清匪反霸的斗争中,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天晴下雨、刮风下雪,他都带着民兵四处追捕匪首杨通贤、余国州。他们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将敌人逼得无处藏身。在他的努力下,最终这些匪首被解放军捉拿归案,为当地的百姓消除了心头大患。
在土地改革中,他耐心地向乡亲们解释政策,帮助他们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杨光模先后担任初级社、高级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心扑在生产上,与社员们齐心协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他带领大家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在他的带领下,农田的产量不断提高,社员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他还精心保护和发展沿河“四宝”之一的桐棬经济林木。他深知这些林木对于当地经济和生态的重要性,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组织社员们进行种植和养护。在他的努力下,桐棬经济林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出席地、县先进生产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表彰。这些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三十多年来,杨光模不断以红军在黔东的英勇斗争事迹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青年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坐在教室的讲台上,或是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上,用那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与苏区人民同生死、共命运,建立苏维埃政权直至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情和坚定,激励着青年和学生们热爱党、热爱并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
同时,他始终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好事。他看到村里的桥坏了,便组织大家一起搭桥修路;看到有患病的妇女无钱医治,他便四处奔走,为她们筹集医药费;看到小学生过河困难,他便亲自背他们过河。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代表”“新雷锋”。
他还经常为群众调解民事纠纷,无论是邻里之间的争吵,还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他都耐心倾听,公正调解。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为民族团结不懈努力、默默奉献。
然而,岁月不饶人,长期的劳累让杨光模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1985年1月,他因劳累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当这个消息传来,乡亲们无不悲痛万分。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与这位战斗一生的老共产党员、乡苏维埃主席、红军老战士依依作别。
杨光模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一生,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了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什么是伟大的担当。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