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基本可以解决北方隐患了。”李武看着败退的敌军感慨。
过去,蒙古战败便退回草原休养生息,待力量恢复即南下再犯。用现代话说,便是未堵住源头便妄图清理后果。
李武决心全面控制草原并非易事。草原地貌相近,各部族又居无定所,寻觅敌踪如登天般艰难。然而,凭借自身强大的情报网,李武相信占据优势并非难事。
况且,经此一役,蒙古已被打得元气大伤,李武认定此刻无力反击。
一声令下,李武以投降的蒙古部落为先锋,朝草原挺进。
菊尔汗刚逃回,正谋划稳固政权,忽闻明军已入草原。“呛咳——”一口砖茶喷出。
怎会如此迅速直抵此处?
以往这个时间点,战斗本该早早结束,这究竟怎么回事?
菊尔汗怒火中烧,却也无可奈何。他的兵力远不及对手,但这危机中也有转机。明军正向此推进,他理论上能维持现状,也不至于遭遇致命威胁。
然而,明军深入草原腹地,精准的攻击不断摧毁蒙古营地,迫使敌军撤出。骑兵迅速围堵,多次交锋令菊尔汗损兵折将。
李武坐镇指挥,明军灵活穿插、机动围剿,昔日以迅捷着称的蒙古骑兵如今节节败退。高空侦查让李武掌握全局,敌方部署无所遁形。明军迅速击溃来犯之敌,残敌四散逃窜,有的隐匿暗处伺机撤离,有的携家带口遁入荒漠深处。
尽管在草原上大获全胜,李武却高兴不起来。战斗虽胜,后续治理才是关键。若处理不当,双方仇恨加剧,蒙古恢复元气后仍将是大明的心腹大患。若妥善治理,则可将其纳入版图,为己所用。
李武对战后治理毫无头绪。不仅是他,历朝历代除清朝外,对此地的管理均束手无策。他也无法效仿清朝与蒙古联姻——这项工作自后金时期便已展开,如今再提已为时过晚。况且,清朝稳固统治靠的是地方首领,代价却是基层民众的压迫。
李武本就是草根出身,怎能再次压榨同阶层的人?他决定自行建立一套新制度。从零开始构建体系让他倍感棘手,目前只能先行试验性推行。
大明派遣熟悉蒙古语言与习俗的文臣及政客前往草原,接替原有部落首领,统领全蒙部族。
为便于治理,将蒙古各部重新划分区域,合并相近且无深仇的大中小型部落,形成规模更大的统一部落。新部落依指定区域定居放牧,同时,每片区域均设有储备仓库,存贮从内地购入的粮食及其他必需品。
草原环境恶劣多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便可能带来巨大损失。此时储备库的作用便得以显现,可用于救济受灾百姓。
李武还将诸多内地先进技术引入草原,借助先进手段提升草原各类资源的产出。产量增加后,人们便不会轻易铤而走险。此外,若有多余牲畜,还可输送至内地市场,缓解其供给压力。
更重要的是,草原盛产内地稀缺之物,比如优良马匹、优质皮毛等,这些都能成为两地互通互利的重要资源。如此一来,便可形成良性循环,使双方共同受益。
李武心中畅想这一蓝图,并着手实施。他先惩治了几名顽固抗拒归附的首领,然后推行改革措施。因多数举措利国利民,起初虽有阻力,但渐渐赢得民众认可和支持。若政策持续施行,他相信几年内可实现对蒙古诸部的有效整合。
然而就在李武专注治理之时,突然接到朱棣急召,命其即刻返京商议要事。不知何故的李武留下分身继续监管,亲自赶往京城。
“西南……出了问题。”
西南局势骤然紧张。
若是一次性爆发大规模叛乱,或因某些人**所致;但若频繁发生,则需大明深思己过。
李武望着朱棣,稍作迟疑,终究未将心底话说出口。
此时代对民族问题存偏见,即便到了后世亦未能完全消除。
若我站出直言反对,恐难逃众人非议,甚至成众矢之的。
李武以为,唯有教育能渐变人心。
眼下局势紧迫,须先平叛,再安民心。
“陛下,近年征战不断,是否该缓一缓?毕竟……”
以战争迅速**反对势力虽直截了当,却也极耗国力。
若非大明推行集体化政策,早已不堪重负。
李武深信,前朝末年之所以困顿,实因屡兴战事。
争斗之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致**四起。
为平息**,不得不持续征战,如此恶性循环不止。
朱棣无奈道:“我也想罢战,可他们从不停歇,我又何能?”
李武闻言,心知此战不可避免。
抵达西南叛军据点,李武见到了负责处置此事的武将廖镛。
调遣如此高阶将领至此,李武认定叛军绝非易与之辈。
“目前战况如何?”
李武问道。
廖镛先前对李武颇有敌意,然近来见武将地位渐升,国力增强,已释前嫌。
听闻李武询问,廖镛坦然答道:“敌军并无固定领地,隐匿于百姓间,受民众支持,专袭孤军。”
李武脑中闪过“治安战”三字。
治安战即在己方控制区内,对藏匿暗处的敌人展开持续清剿。
虽难以一举制胜,却能在暗中不断削弱对手。
牵制兵力,耗尽资源,令人头痛不已。
更夸张的是,李武在这里根本无法自如运用他研发的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在此地毫无作用。
李武抵达现场后,依旧未能扭转局势。
大明所能做的,不过是强化巡逻,于大城市中部署大量明军士兵进行街巷巡查。
在偏远之地,明军只能四处游走,定期检查事务。
即便如此,也无法确保万无一失,城内士兵巡逻时屡遭暗处民众伏击,而外出巡逻的队伍甚至遭遇大规模叛乱,全数覆灭。
李武使尽浑身解数,最终仍未能查明问题根源。
从**的侦查图上看,此地一切看似正常。
“真是让人头疼!”
第七日,李武愤然将毛笔掷地,忍无可忍。
百思不得其解,他索性不再深究,起身出门散步,准备稍作调整后再思考对策。
街道上,李武颇为诧异。
此处景象与大明别处截然不同:
破败的茅草房、泥墙斑驳,衣衫褴褛的平民游荡街头……
这里宛如混乱与灾难交织之城。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明军士兵巡街时竟以凶狠目光盯视这些瘦弱的平民。
难怪叛乱分子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嗤……”
李武正感慨间,前方忽闻兵刃刺入**之声。
有人受伤?
他迅速施展地煞七十二术之一——御风,瞬移至事发现场。
只见两名本地人护着一人,而明军士兵与其对峙。
“反贼贱民……”
明军士兵轻蔑冷笑,手中兵器尚带血迹。
好戏开场。
李武思索片刻,决定上前观战。
眼前几人确似本地叛军,但身形枯瘦,显见许久未饱餐。
明军士兵戏谑一笑,握紧武器缓步逼近。
“敢偷我东西,可知后果?”
明军士兵咒骂着欲上前动手。
“分明是我的物什,是你们明军抢夺而来,本就该归我们所有!”
叛军虽显惧色,却仍硬着头皮颤声说道。
嗯?
暗处观战的李武眉头微挑,心中惊异。
此事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其中细节恐怕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李武从对话间隐约察觉,此次治安战的**可能与自己先前所思大相径庭。
明军士兵轻蔑地冷笑:“*,算什么东西?分明是老子的战利品!”
说着,明军士兵举械冲来。
“铮!”
兵刃相击,明军士兵发觉自己的武器已被格挡。“何事喧哗?”
李武以剑压住明军士兵兵刃,厉声质问。
两名当地叛军见状欲逃,却被李武一眼震慑,僵立当场。
李武冷眼旁观,士兵因这突现的道士模样人物而惊。
“你……”
士兵连连后退,李武逼近:“回答我,究竟发生了什么?”
明军士兵迟疑片刻,终道:“他们偷了我的战利品!”
“荒谬!那本是你强夺我家之物!”叛军连忙反驳,三人旋即争执再起,明军士兵怒而再次握紧兵刃。
李武一把拽住他:“说清楚事情缘由。”
明军士兵本欲回句“你算哪门子的,竟管老子闲事!”
然而,李武语气中似有不容违逆之力,令其不得不屈从。
他被李武一句话折服,与两名叛军士兵一同讲述事情始末。
起初,他受命前来平叛,最终屠戮叛军所在的村庄。
按惯例,士兵此时可掠取部分战利品自用。
这名明军士兵便由此得物,打算于军市售予随军商贩。
但其中部分战利品,竟遭一伙人窃走。
窃取之人,正是明军士兵当初收集战利品的那户人家。
“这本是我所得之物,为何要分与他们!”
明军士兵振振有词地大喊。
李武看他模样,他似真觉无错,仿佛这一切皆为理所当然。
对面两名平民叛军亦不甘示弱:“你夺我家之物怎成你的!”
这……
李武摇头轻笑:难怪此处治安战久久未决,永无休止。
情感上,你们一面反抗,一面却又促使更强烈的反抗发生!
李武在一旁阴沉着脸注视着局势的发展,最终缓缓开口低语:“好。”
明军士兵听到了一个似乎支持他们语气的字,立刻满心欢喜。
李武的装扮显然不是本地人,之前的动作也表明了他的能力不容小觑。
也许此人正是明军中极为厉害的角色,有他的支持,自己在军中定能有所作为。
明军士兵沉浸在喜悦中,却未察觉李武脸色愈发阴沉。
李武迅速拔剑,以雷霆之势刺穿了明军士兵的心脏。
“你……”
明军士兵尚未明白发生了何事,便已倒地身亡。
一击致命。
李武收剑转身,看着两名完全不明所以的叛军成员,摇摇头离去。
两人满脸茫然,直到李武离开许久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个大明士兵就在眼前死去,他们恐怕脱不了干系。
两人互望一眼,急忙逃窜。
李武回到营地后,认为此事不能就此罢休。
当前明军装备虽好,但整体素质仍有不足。
士兵对待百姓态度恶劣。
李武思索片刻,找到廖镛:“我已经找到治理治安的关键。”
不等廖镛回应,他继续说道:“若能让我们的士兵严守纪律,争取民心,就能大幅削减叛军支持,增强我方优势。”
随即,李武制定了一系列条令:士兵不得掠夺百姓财物,缴获敌军物资一律上交……
廖镛看着这些条令,迟疑地说:“这可能会引发士兵不满。”
切断财路如同割断父母的生计,在此时剥夺士兵额外收入的机会,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士气,甚至可能引起哗变。
这不是李武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治安战的问题。
若任由这些士兵持续掠夺,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大明。
“出了问题我负责,现在必须这样做,不然容易出大乱子。”
李武不理睬廖镛,冷冷地说。
廖镛皱眉离去。
第二天,李武将印好的各种传单分发到明军控制的所有区域。
四周充斥着文人宣传的声音:“自今日起,凡遭遇明军滋扰的百姓,皆可直接向锦衣卫明部举报,此事将由锦衣卫明部负责处理。”
与此同时,李武将规定告知全体当地士兵。
“我严禁你们藏匿战利品或*扰平民,这是我的原则。”李武深知恩威并施的道理,稍作停顿后补充道:“但我也不会让你们失去收入来源。我承诺,军饷定会全额发放,且不会容忍任何欺压行为!”
李武公开了所有部署。经过深思熟虑,他认定唯有推行宪兵制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他招募了许多文人加入军队,组建宪兵队伍。宪兵的主要职责是在占领区维持秩序,而非参与正面战斗。
与普通士兵不同,宪兵不仅有权对抗敌方势力,还能惩处违反军规、侵害平民的士兵以及欺压下属的长官。
宪兵相当于军队内部的锦衣卫,受李武指挥,有权处置任何违背军纪的行为。
为确保这些持械士兵服从管理,李武特别准备了一种镇暴工具——狼苋。这种武器在大规模战斗中常用于控制局势,李武将其引入军队,旨在更高效地平息混乱。
若有人胆敢抗拒执法,宪兵可先行动后上报。
李武逐渐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战斗力。
“是时候调整策略了。”
李武反复权衡,得出此结论。
宪兵制度已成形,随之而来的相关制度及明军整体战术也需革新。
过去,明军的卫所制确实节省开支,但也引发诸多弊端。
这些问题在明末集中爆发,致使明朝晚期表现欠佳。
因卫所制军饷逐级发放,每层级都存在剥削,到达士兵手中时已所剩无几。
再者,卫所制强制**,导致逃兵事件频发。这些略懂军事的武装平民融入民军后,显着增强了民军实力。
此外,虽然卫所制降低成本,却以牺牲普通士兵利益为基础,高级将领借此将士兵视为私人奴隶。
删减后的文章更聚焦于关键信息,逻辑清晰,表述简洁。
大明如今已渐趋成熟,但改革仍需谨慎推进,不可掉以轻心。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尤其这次触及的核心是军队。
历史上,古罗马的皇帝若试图改革军队特权,往往遭遇禁卫军的反噬。因此,调整军队利益必须有充分准备承受其带来的冲击。
李武在军队中引入宪兵,已引发基层士兵的不满。他权衡再三,决定推行改革。他向士兵承诺:“我不会削减你们的军饷,也不会让你们受欺压,但未来你们可能需要参与更多生产任务。”
他计划将军队分为两类:脱产和半脱产。脱产部队为精锐力量,专注于训练与战斗;半脱产部队则兼顾生产与**,同时保障自身及脱产部队的供给。
新体制下,正规军不再世代承袭,而是从预备役中选拔优秀人才。预备役亦非世袭,通过民募与义务兵役结合组建。义务兵役制度将更为复杂,例如读书**参加科举或深造,需先在宪兵或预备役中服役一年,之后可选择退役或留任。
这一制度旨在逐步过渡,最终实现全脱产的现代化军队体系。
同时,针对完成基础教育的学子,将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强制军训,学习必要军事技能,以备战时征召。军训的本意即在于此。
后世的高中军训通常涵盖轻武器射击、战壕构筑、野外生存等,大学军训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核生化防护及武器维护等内容。然而,理论往往无法完全实现。
李武过往的高中与大学军训仅限于站军姿和踢正步。但明朝初期执行力强,此制度可短期内缓解兵员不足问题,还能节省开支、提升战斗力与士气。
至于后续发展……
皇帝朱由检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李武又能有何作为?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力而为,听天由命。若最终仍难善终,那也与他无关。
这项政策落实后的影响,李武已有所预估。主要是部分中层官员的不满。
对基层士兵而言,一部分人转为正规军并非坏事。高层官员与此次变革关联不大,真正受影响的是中层官员。
李武并不担忧这部分人的损失。大不了解散他们,再从基层招募或举办武举选拔。
至于这些人是否会遵从命令……
宪兵已部署到位,还有谁敢违抗?胆敢违令者,直接流放到西伯利亚挖土豆,咳咳,不小心串戏了。
果然,政策刚在当地治安战频发地区试行,混乱迅速平息。叛军活动大幅减少,中层官员虽受冲击,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顶多略有不满,日常敷衍了事。
李武毫不在意,一方面开仓放粮赈灾,另一方面加强军队围剿叛军,鼓励民众举报。
随着局势演变,民众对叛军的支持逐渐消退。
“国师,这……”
匠人苦笑着对李武说:“最近军队的命令接连不断,可我们的生产线根本忙不过来。”
李武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只负责设计装备,却没想到后方生产跟不上。
现在不是纠结的时候,必须想办法解决。近期,军队编制与装备改革日益频繁。李武性子急,大明的财政和行政效率也能迅速落实政策,但问题是产能不足!
集体化生产虽已统一标准,但每次装备革新都要调整标准,大明不像未来世界,任何变革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混乱。
李武一拍额头,这问题实在棘手。目前只能暂停新装备研发,那么现有武器缺口怎么办?
李武决定将部分民用工厂转为**生产。至于日常消费品……
李武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民间储备充足,减少部分生产影响不大。他计划优先填补武器缺口,之后再恢复民用生产。
同时,他在学堂强化技术工人培训。此时的大明尚处起步阶段,他已改善工人待遇,因此大家愿意进厂。
李武扩大了技术工人的招生规模,期待新人成长。他必须加快军队扩编,尽快完成军事改革。
李武有个宏大计划,需要一支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打造这样一支军队,就得短期内不计成本地疯狂扩展。
军事改革旨在筛选优质兵源,装备升级以提升战力。在李武指挥下,军队扩张迅速。
各工厂三班倒,机器不停运转,大量武器装备交付部队。这段时期,大明军费占财政收入已达三分之一,这个比例让信任他的朱棣也心生疑虑。
“国师,自古强国好战必亡。如今敌人已基本清除,你为何仍大规模扩军?”
朱棣质问李武。军费过高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李武先前的基础建设与政坛变动皆需巨额资金支持,军费开支不断上升,致使不少已启动项目被迫停工。
朱棣虽出身行伍,却深知过度依赖军队的隐患。他对李武近期对军队的高度重视心生警觉。
李武长叹一声:“陛下,我为何要派郑和进行环球航行?”
未待朱棣回应,李武便自行解释道:“大明未来的版图将扩展至全球,不能仅着眼于现有区域。欲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郑和完成环球航行后,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即将拉开帷幕。若大明希望以体面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就必须融入这一潮流,并在其中有所建树。
李武无意从事殖民活动,但若想与其他国家和平贸易,则同样需要一支能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的军事力量。这也是他大力扩编海陆空三军的原因。
当谈判结束后,欲与其他国家推进合作项目,还需大量具备文化素养的人才。因此,李武也在着力扩大知识分子群体。
李武不仅加强军事部署,还竭尽全力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义务教育的进展仍让他感到不够迅速。
他觉得教育普及的速度依旧滞后。思索间,调阅了近来各地学府毕业生的数据。
得益于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行,接受过教育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已达数十万之众。在当时人口不过数千万的社会里,这已是相当可观的数量。
然而,仍显不足!
这数十万人才相对于全球数亿人口而言,依旧微乎其微。李武眉头紧锁,试图找到短期内快速培育大批人才的方法。
这批新人才无需过高水准,只需胜任基础智慧型工作即可,从而为更多高素质人才腾出空间,用于参与大航海时代的国际交流。
等等,大规模培训?
等等,低标准人才?
李武似乎有所领悟。
要实现大规模且不追求质量的人员培养,岂非……夜校?
对,成人夜校。
想到此,李武立即发布公告:即日起,于全国工厂与农庄中组建夜校体系。
这些夜校的执教者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这既是社会实践,也是教育实习。
他们为工厂与农庄里的工人和农民授课,传授基础常识,帮助他们摆脱文盲状态。
李武相信,在这段时期内,必定会涌现出一批对此充满热情的人,他们在夜校的学习将取代那些外派的知识分子。
想到这一点,李武不禁感叹夜校这一创举的伟大。
它不仅提升了受教群体的能力,还培育出新一代的受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