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悟锋心中亦疑惑重重,赵佶是否真的驾崩?若真遇害,新帝人选尚未确定,这会儿太子之位尚空缺。
四更将尽,众人稍作歇息,不久便混在人群中悄然出城。
众人皆乘马而行,这些马匹是从天驷监购得。
半个时辰后,天已大亮,众人抵达陈桥镇。
入镇后,听闻路人议论,官兵曾来此搜查,未果后离去。
徐悟锋闻言说道:“既如此,此处暂时应是安全。”
众人赶至预定宅院,虽已租下,却无人居住。
院门半掩,锁已被砸毁,地面满是脚印,显系官兵搜查所致。
徐悟锋略松一口气,众人入内查看,屋内凌乱不堪,桌椅翻倒,床铺亦被掀翻。
众人无言,开始整理屋舍。
另有人将马牵至后院马厩。
正在收拾时,一名喽啰急匆匆跑来道:“寨主,马厩里藏有一人!”
众人愕然,徐悟锋问:“何人?”那人摇头答:“不知,约莫三十岁,身中两箭,藏于草堆中,昏迷不醒。”
徐悟锋立刻前往后院,阮小五、杨林、时迁随行。
至马厩,发现草堆中有男子昏卧,脸覆布巾,肩腰各中一箭,右手紧握长剑,衣衫多处染血。
“此人……”
徐悟锋心中一震,此人面貌似曾相识,仔细回想后猛然省悟,这不是前些日子遇到的疑似李助之人吗?
徐悟锋即命道:“速将此人抬入屋内,关门以防万一。”众人合力将人抬进屋中,关闭院门与房门。
室内,徐悟锋揭开男子面巾,赫然便是李助。
徐悟锋虽未完全确认,但仅凭那个背影便已心中有数。
他立刻安排阮小五等人处理李助的伤势,从他身上取出两支神臂弓箭。
众人一眼辨认出来,正是这种威力巨大的箭矢。
时迁忍不住开口:“难道这人真是刺客?”
众人早已心生疑虑,单是这神臂弓箭就足以证明很多。
徐悟锋回应:“待他清醒,自会知晓。”
随后,众人细心为李助处理伤口,涂抹金疮药并包扎妥当。
幸而他的伤势并不危及性命,即便腰部中箭也仅伤及皮肉,无损内脏。
李助因失血过多仍处于昏迷状态。
待所有事务完毕,徐悟锋下令焚烧他的衣物,派遣手下搜寻线索,静静等待他苏醒。
约至午间,李助渐渐恢复意识。
徐悟锋闻讯后,携同阮小五、杨林、时迁前去查看。
“多谢各位相救,在下荆南李助,尚未请教恩公尊姓大名。”
李助脸色略显苍白,环顾四周后目光落在徐悟锋等人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戒备,尽管对方救了自己的性命。
徐悟锋微笑道:“我听闻荆南有位金剑先生,剑法超群,莫非阁下正是此人?”
李助虚弱一笑:“不想我这微名,竟也为人所知。
不错,我便是金剑先生李助!”
徐悟锋点点头,问道:“今晨东京城禁军追捕刺客,可是阁下?”
李助苦笑着回答:“承蒙各位救命之恩,不敢隐瞒,刺客确是我。
那昏君荒唐行事,我此行东京,正是为了行刺之举。”
徐悟锋不禁追问:“皇宫防卫严密,阁下是如何潜入的?”
李助早就看见了时迁,忍不住笑了起来:“自从我到东京城后,每天都来矾楼,就是为了瞅准机会,在那昏君与李师师幽会时,取他性命。”
“可这几天都不见那昏君出现,还好有你帮忙,我才得以顺利潜入皇宫。”
徐悟锋、阮小五、杨林齐刷刷看向时迁,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非常难看。
时迁当然明白李助的意思,他也同样是通过地道潜入皇宫的,难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看在眼里?
时迁艰难地吞了口唾沫,看到阮小五、杨林疑惑地看着自己,只好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
徐悟锋瞥了时迁一眼,又问:“李先生这次行动,应该有所收获吧?”
李助叹了口气:“是我太不小心了。
皇宫里建筑众多,我根本不知道那昏君在哪里,身法又赶不上这位朋友,只能胡乱摸索,结果不小心被禁卫发现。”
“那些禁卫虽然武艺不算特别高明,但装备精良,还都配备了神臂弓,我的剑术虽不错,但也难以对抗。”
“我杀了十几个禁卫,自己也受伤了,还中了两箭,最后只能逃走,真是功败垂成。”
徐悟锋摇摇头:“这么说来,你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
李助脸上泛起尴尬的神色,点点头。
……
李助的剑术确实非凡,否则卢俊义这样的高手也不会败在他的手下。
在皇宫禁卫的围攻下,他只是受了些轻伤,最终还能全身而退,这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可惜即使剑术再高超,论及身法,李助还是逊色于时迁,鼓上蚤的名声不是白来的。
俗话说得好,不要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谋生技能。
时迁身为专业的小偷,身法稍慢就会被抓,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得知赵佶平安无事,徐悟锋感到欣慰,少了这个昏君胡闹,大宋或许不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徐悟锋注视着李助,称赞道:“先生虽未达成刺杀之愿,却能在禁卫重重包围下安然脱身,实属不易。”
李助此次行动失利,主要因对皇宫地形不熟。
若他手中有一份详尽的地图,恐怕赵佶性命难保。
“您过誉了!”李助摆手谦虚地说,“我深知自身局限,早年蒙高人指点,才习得这门剑技。
一对一交锋时,若对手不多,胜过我的人确实不多。”
“不过置身战场或混战之中,这种剑法便显得不足。
否则我也不会在禁卫面前受挫受伤。”
徐悟锋表示理解,他曾见过李助的剑法,属于轻灵敏捷一路,用于比试无疑极有威胁。
但若用于大规模战斗,就略显单薄。
如今多数将领更倾向于使用枪、矛、刀等武器,因其破甲效果显着。
梁山好汉中虽也有使剑者,例如孙安所持镔铁剑,但其剑型偏重,更适合劈砍。
至于李助手中的剑,能否击破铁甲尚无定论。
徐悟锋接着介绍道:“忘了提一句,我叫徐悟锋,来自京东济州。
这几位是我的兄弟:阮小五、杨林和时迁。”
李助听后震惊道:“难道阁下就是传说中的梁山首领?”
徐悟锋坦然承认:“正是。”
忍着伤痛的李助恭敬地行礼:“久仰大名,今日有幸相见,深感荣幸!徐寨主为何来到东京?”
“为处理一些事务而来。”
徐悟锋微笑询问:“不知李兄今后有何计划?”
李助思索片刻回答:“这次行动失败,我需要暂避风头。
好在我进宫时以布遮面,朝廷想找到我不容易。”
徐悟锋点头表示赞同:“既然这样,何不考虑来梁山暂居?”
李助闻言喜出望外:“正有此意!梁山威名远播,威震河北山东,谁人不知?若能前往梁山见识一番,此生亦无憾矣!”
“李先生不必如此客气。”
徐悟锋微微一笑,随即问道:“李先生可曾听说过一位名叫王庆的人?”
李助听后沉思片刻,随后摇头回答:“徐寨主明鉴,在下初至东京,对这里的人事尚不熟悉。
这位王庆究竟是何许人也?还请赐教。”
徐悟锋略作思索,答道:“似乎是东京城里的一名校牌军。”
李助再次摇头,显得有些无奈:“在下来东京时间不长,结交不多,恐怕并不相识。”
这番话表明,王庆目前可能仍在校牌军任职。
徐悟锋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说道:“李先生请在此处安心调养,官军已搜查过此处,环境应属安全。
数日后,便随我们前往梁山。”
李助拱手致谢:“多谢徐寨主成全。”
徐悟锋摆手笑道:“同为江湖中人,何必这般拘礼?先生只管安心休养。”
众人退出房门,留下李助独自歇息。
待至前厅,杨林一把揪住时迁,目光如炬地追问:“好个鼓上蚤,昨晚去了哪里?还不从实招来!”
阮小五亦厉声喝道:“速速交代,否则休怪我等无情!”
时迁面露苦色,求助般望向徐悟锋。
徐悟锋轻轻摇头,开口解释:“并无大事,只是旧疾复发,误入皇宫一趟,恰巧被李助撞见。”
杨林忍不住惊呼:“好小子!竟敢擅闯皇宫,胆量倒是不小。”
阮小五则追问:“你是如何潜入的?那可是皇宫,非同小可!”
徐悟锋缓缓说道:“李师师的醉杏楼地下暗藏通道直通皇宫,专供赵佶与她私会之用,却被时迁无意发现。”
阮小五与杨林听得目瞪口呆,对于皇帝为幽会歌伎而修建地道之举深感震惊。
“这等昏君,实在荒唐!”阮小五愤然骂道。
待情绪平复,二人好奇心起,追问地道详情及皇宫风貌。
时迁只得如实讲述。
阮小五嘿嘿一笑:“可别告诉我你没趁机 ** 那位昏君的嫔妃?”
时迁啐了一口,道:“皇妃又如何?不过寻常模样。”
杨林随即问:“你此次潜入皇宫,可曾偷得什么珍宝?”
“倒是顺手拿了些物件。”
时迁伸手入怀,取出几枚扳指与玉佩,皆为上等玉石。
阮小五与杨林瞧后,颇感失望,杨林便道:“皇宫藏宝无数,你仅取这几件?”
时迁正色道:“此物价值不菲。”
阮小五与杨林摇头叹道:“若去一趟,何不顺手取那玉玺?”
时迁答:“不知其所在。”
徐悟锋轻笑,未多言语。
片刻后,手下返回,徐悟锋询问一番,毫无收获。
思索片刻,他令时迁进城查探。
皇宫遭刺且玉玺遗失,如此大事,徐悟锋不信赵佶会善罢甘休。
东京城内,风声或起。
时迁入城,翌日归返,携一惊人事。
...
李助行刺不成,带伤遁入地道,禁卫追至,不见踪迹,四下搜寻。
不久,警卫于假山发现地道入口。
此地皆禁地,禁卫心知肚明,不敢深入,迅速上报。
刺客潜入皇宫,意图弑君,大宋史上首例。
赵佶近臣张迪闻讯,惊恐不已,不顾皇帝安寝,即刻唤醒。
时值五更,天尚未亮。
赵佶正酣眠,忽被搅扰,心中不悦,问:“何事紧急,扰朕清梦?”
张迪跪伏在地,低垂着头,声音微颤地说:“陛下,宫中侍卫禀报,有刺客潜入,意图行刺陛下!”
赵佶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听到这话,愣了几秒才问:“此话当真?”
张迪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这等大事,我怎敢妄言?宫中侍卫称,刺客武功极高,已伤及十余名侍卫,现已逃脱。”
赵佶猛然清醒过来,怒喝道:“废物!还不快去追捕刺客?谁竟敢如此大胆,胆敢行刺朕?”
张迪轻声回道:“陛下,据侍卫所说,刺客是从一条地道逃离的,众人不敢贸然追击。”
赵佶大惊失色,瞪眼道:“你说什么?”
那条地道的存在,赵佶心中一清二楚。
他震惊的原因在于,这条地道完工后,所有参与建造的工匠都被秘密处决。
整个皇宫内,除了他和几位亲信如张迪外,唯有矾楼的李师师知道。
难道……
赵佶不敢深思,他既想命禁卫进入地道调查,又担心暴露这条隐秘通道。
身为大宋天子,为了私会一名歌妓竟不惜修建地道,若此事泄露,必成他仕途乃至人生的污点。
赵佶一向在意名声,不愿因此被后世史家冠以昏庸之名。
尽管他早已被视为如此,但他自己尚未察觉。
在他看来,大宋依旧处于太平盛世。
思索片刻,赵佶问道:“刺客共有几人?”
张迪答道:“只有一人。”
赵佶难以置信,“一人之力竟能击杀十余名侍卫?”
这简直荒谬至极,朕的侍卫难道不堪一击?
张迪附和道:“是的,侍卫们说刺客剑法超凡,若非有神臂弓相助,恐怕早就得手了。”
赵佶倒吸一口冷气,顿时感到后怕,立刻下令:“那地道暂且不动,立即派人封锁,同时调动全城禁军全力搜捕,务必将刺客缉拿归案。”
张迪心中明白,忙点头回应:“奴才明白。”
赵佶接着吩咐:“对了,你再去调派人手,到矾楼查看情况。”
“遵旨!”张迪领命后立即行动。
这一番折腾让赵佶完全没了睡意。
他让人伺候更衣,静静等候下面的消息。
皇宫内发现刺客一事迅速传播开来,从皇后嫔妃到太监宫女,人人皆知,个个惊恐万分。
并非惧怕刺客,而是担心这件大事会牵连多少人的性命。
宫中气氛紧张,守卫愈加严密,仿佛空气都令人窒息。
东京禁军的行动更是加剧了这种氛围,他们四处巡查,使得京城动静不小,连朝廷大臣也被惊动。
蔡京等大臣闻讯赶来面圣时,徐悟锋等人早已离开城外。
赵佶得知大臣们到来,不得不接见。
刚穿戴整齐准备前往紫宸殿,却见张迪一脸慌乱地跑来。
赵佶急切地问:“可有刺客的消息?”
张迪跪倒在地,焦急地说:“陛下,奴才有一事需单独奏报。”
赵佶看他神情紧张,便让旁人退下,再次询问:“究竟何事?捉到刺客了吗?”
张迪吞吞吐吐地答道:“陛下,刺客尚未找到,但那传国玉玺……”
赵佶大惊:“玉玺出什么事了?”
张迪垂头丧气地道:“陛下,传国玉玺不见了。”
赵佶脸色骤变,许久才问:“难道是刺客偷走了玉玺?”
张迪虽不确定,但也只能回答:“恐怕正是如此。”
哐当一声——
“简直是无法无天!”赵佶勃然大怒,顺手拿起茶杯砸向地面,碎裂的声音让张迪惊恐不已。
只见赵佶面色铁青,冷冷地问:“关于传国玉玺丢失之事,还有谁知道?”
张迪惊惧道:“陛下,据我所知,因刺客闯入,我去查看,谁知……”
赵佶冷声道:“玉玺遗失之事,绝不可让第三人知晓,否则朕要你项上人头!”
此事非同小可,传国玉玺关乎皇权正统,一旦外泄,后果不堪设想。
张迪只觉颈间一寒,忙道:“臣绝不泄露!”
赵佶不再多言,面色阴沉地前往紫宸殿。
抵达紫宸殿后,更令赵佶忧心的是,不知何人走漏风声,那条秘密地道竟已被蔡京等人得知。
蔡京等朝臣大为震惊,虽知赵佶荒唐,却未料到他会如此胆大妄为,挖地道只为私会歌妓。
顿时,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然而最积极弹劾的并非忠臣,反而是蔡京等奸佞。
为何?
赵佶虽昏庸,却非愚蠢。
环顾朝堂,蔡京、王黼、高俅之辈,哪一个不是心怀叵测?若置于其他朝代,这些人足以掀起滔天巨浪,更何况当今朝廷竟集齐如此多人,简直如养蛊般危险。
赵佶或许无治国安邦之才,却擅长操控群臣,尤其善于挑拨离间,坐享其成。
即便如蔡京这般老谋深算之人,在赵佶手下也历经四次升贬,仿佛任人摆布的棋子。
正因如此,蔡京等人深知,他们不过是赵佶手中的工具,唯有依附赵佶,方能享受荣华富贵。
一旦赵佶遭遇不测,他们轻则失去权势,重则性命难保。
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
蔡京等人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历史证明,赵佶退位后,所谓“六贼”无不落魄收场。
赵佶自然矢口否认地道之事,将传闻斥为谣言,并暗自思忖,究竟是谁泄露了消息?
大臣们虽未见过地道,却因对赵佶的了解而大多信服。
众人将矛头指向李师师,认为若非她,便不会生出这些事端。
没有李师师,自然也不会有地道,更不会有刺客闯入及今日之乱。
因此,必须惩处李师师并将地道封闭。
无论忠奸,朝中对此皆意见一致。
赵佶虽不愿杀李师师,但想到今日之事,也有些动摇。
他深知自己的安危才是首要,地道既已暴露,若再有人借其行刺,他将寝食难安。
无奈之下,赵佶暂且散朝,决意派人彻查地道。
不久,禁军回报刺客已逃离京城,未能将其擒获,且连传国玉玺也丢失了。
赵佶愈发愤怒,不仅没能捉拿刺客,还丢了象征皇权的玉玺,让他首次感到权力的危机。
直至午后,刺客与玉玺仍未寻回,大臣们情绪高涨,赵佶不得不妥协,下令将李师师拘押入狱。
---
李师师早已知晓刺客入宫之事。
清晨刚过,宫外便喧嚣不已,她怎会不知晓。
李师师心思灵敏,得知消息后即刻前往地道查看,发现书房门洞开,书架已被移开,显露出地道入口。
她几乎惊厥,手脚冰冷,迅速关闭地道门,心神不定地回到房中,满是恐惧地等待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随后,几个太监与一支禁卫从地道走出,四下搜寻之余询问李师师情况。
此时,她的思绪已混乱不堪,迷迷糊糊回应了几句,心中已然明了自己即将面临的大祸。
李师师担忧赵佶的安全,向几位太监询问情况,但对方只是冷笑,未予回应,反而命令禁卫加强戒备。
李师师很快意识到自己已被软禁,只能默默等待赵佶的裁决。
短短数小时,却像过了漫长岁月。
直至午后,大理寺官员到来,正式将她拘押。
作为东京名媛,李师师的突然被捕引发了民众热议。
加上清晨发生的惊险事件,更让人心生疑虑。
难道李师师竟与刺客有关?
“听说了吗?矾楼的李师师被抓了。”
“这种事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可你知道原因吗?”
“不清楚……”
“别忘了昨晚有人潜入皇宫行刺!”
话音刚落,旁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神色复杂。
正巧进城收集情报的时迁得知此事,立即联络张三和李四等人协助调查。
张三问时迁何时能拜见鲁智深,而李四则希望能跟随鲁智深享受江湖生活。
时迁笑着让他们先完成任务。
二人领命而去,凭借对东京的了解迅速查明 ** ——李师师确已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