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章二年(669年)的洛阳城笼罩在肃穆的气氛中。寒风卷着残雪掠过朱雀大街,将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白幡吹得猎猎作响。
就在唐军征伐高句丽凯旋、举国欢庆的余韵未散之时,一颗将星悄然陨落——年七十六岁的英国公李积,在自家宅邸中溘然长逝。
消息传入皇宫,李治悲恸难抑,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道:\"朕之长城,今已崩塌!\"当即下诏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特许陪葬昭陵,享尽哀荣。更在数月后,又下旨将李积灵位供奉于高宗庙庭,这份殊荣,纵观整个大唐王朝,亦寥寥无几。
李积出身不凡,乃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之后。早年间,天下大乱,他投身瓦岗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辅佐李密纵横中原,多次大败隋军,声名远扬。后来,随着李密降唐,李积亦追随而来,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唐高祖李渊初见李积,便惊叹其谈吐不凡、气度超群,直呼\"此乃天赐大唐之良将\"。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李积更是如鱼得水。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战场上,他用兵如神,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士兵们传颂着他的威名,敌人听闻他的名字便闻风丧胆。
贞观年间,北方边境薛延陀部落日渐强大,屡屡侵扰大唐疆土。李积临危受命,两次挥师北上。他率领唐军穿越茫茫大漠,在漫天飞沙中与薛延陀激战。
面对敌军的精锐骑兵,李积巧妙设伏,以少胜多,一举平定碛北,打得薛延陀元气大伤,多年不敢再犯大唐边境。
真正让李积名垂青史的,当属他大破东突厥与高句丽的壮举。贞观四年,他与李靖密切配合,趁着漫天大雪,率领三千精骑突袭东突厥王庭。
这场奇袭如雷霆万钧,打得东突厥措手不及,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就此灭亡,大唐的疆域直抵阴山以北。
高宗年间,高句丽多次挑衅大唐威严,李积再次挂帅出征。此时的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老当益壮。他统筹全局,制定周密战略,水陆并进,经过数年苦战,终于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这场胜利,不仅洗雪了隋炀帝、唐太宗多次征伐未竟之耻,更让大唐声威远播海外。
李积不仅是征战沙场的猛将,更是治国理政的能臣。他出将入相,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要职,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持谦逊。
在朝堂上,他直言敢谏,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在军中,他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将士们的爱戴。
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积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何为\"出将入相,国之栋梁\"。他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大唐王朝。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苍苍,他用一场场胜利、一次次鞠躬尽瘁,铸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为大唐盛世的开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洛阳城的天空仿佛也染上悲色,铅云低垂,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送葬队伍。英国公李积的灵柩缓缓前行,六十四人抬的朱红灵舆缀满素白绢花,两侧旌旗蔽日,三百铁甲军身披玄甲,手持白幡,步调整齐得如同机械。
纱比儿梓混在街边的人群中,和服袖口藏着的九菊符咒微微发烫,她望着那覆盖着九旒龙纹旗的灵柩,樱唇轻启:\"铁骑踏破高句丽的战神,终究也逃不过黄土埋身...\"
她忽然想起行囊中那张泛黄的隋朝舆图,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暗纹:\"听说宇文成都力举三千斤金狮,一人可敌十万大军...\"话音未落,街边百姓突然发出惊呼。
只见灵柩行至天津桥时,河面骤然掀起巨浪,惊得拉灵车的白马人立而起。纱比儿梓瞳孔骤缩——浪尖处隐约浮现出龙头虚影,正是李积生前大破高句丽时,指挥水师所用的\"应龙战船\"图腾。
\"大人,这是...\"贴身侍女脸色惨白。
\"不过是大唐龙脉在哀鸣罢了。\"纱比儿梓冷笑,从袖中取出一枚刻着日轮的青铜镜,镜中突然映出邙山深处的残破石碑,\"走,回江户川居酒屋。\"
深夜的酒屋地下密室,烛光摇曳不定。纱比儿梓将隋朝舆图铺在案上,朱砂笔在邙山位置重重圈出:\"宇文成都号称天宝大将军,传闻死后葬在洛阳北邙一带,如果借之身体一用...\"
她话音未落,墙上的阴阳鱼突然急速旋转,传来上村大节沙哑的声音:\"小心为上...\"
\"所以才有趣啊。\"纱比儿梓指尖划过舆图上的星象标记,染着丹蔻的指甲突然掐进掌心,鲜血滴在图上化作诡异符咒,\"怜子,带十二名精锐,带上九菊一派的镇魂铃。记住,必须找到墓碑。\"
当怜子率领众人消失在夜色中,纱比儿梓独自站在密室中央,望着头顶缓缓旋转的北斗七星阵图。洛阳城的万家灯火透过气窗洒下,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阴影:
\"李积新丧,朝堂动荡...这出好戏,也该开场了。\"她突然发出尖锐的笑声,笑声中,墙上的符咒无风自动,隐隐勾勒出宇文成都手持凤翅镏金镋的狰狞虚影。
洛阳城西的宅邸内,夜色如墨。张起灵独坐书房,青铜烛台上的九枝莲花灯将案几照得通明。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腰间麒麟纹玉佩在烛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手中捧着两卷书籍——正是袁天罡亲授的《五行相书》与《易镜玄要》。
书房四壁摆满了青铜罗盘、龟甲卦象与刻满星图的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沉香。张起灵轻轻翻开《五行相书》,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朱砂叶,每片叶子上都用金粉写着五行口诀。指尖抚过那些古朴的文字,他仿佛看到师父袁天罡,在终南山巅讲解风水秘术的场景。
\"乾三连,坤六断...\"张起灵低声念诵着《易镜玄要》中的卦辞,目光落在书中一幅阴阳鱼图上。突然,他注意到图中隐藏的暗纹——看似简单的黑白鱼眼,竟暗含着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轨迹。他立刻取出罗盘,将指针拨向洛阳城的方位,罗盘中央的天池水骤然翻涌,形成一个微型漩涡。
\"原来如此!\"张起灵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将两本书对照查看,发现《五行相书》中记载的龙脉走向,竟与《易镜玄要》里的卦象变化完全契合。
书中记载,洛阳城其风水布局暗合周天星斗,朱雀大街对应南斗六星,洛水则是贯穿南北的\"地脉之弦\"。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宫城的轮廓。夜色中,含元殿的飞檐如同展翅的玄鸟,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根据书中所言,此处正是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而每当日月交辉之时,天地灵气便会在此汇聚。
张起灵又翻开《五行相书》的末页,那里画着一幅奇特的阵法图——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为引,可沟通天地之力。他仔细研读注解,发现其中提到:\"若逢乱世,必有异星现世,届时可借风水之术,扭转乾坤。\"联想到近日倭国使团的异常,以及师父袁天罡的警示,他不禁握紧了书卷。
窗外忽然刮起一阵怪风,吹得书页哗哗作响。张起灵抬头望去,只见夜空中划过一道赤色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坠入邙山方向。他心中一动,立刻取出龟甲,开始占卜。随着龟甲的摇晃,裂纹逐渐显现,竟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大凶之兆。
\"看来洛阳城的平静,即将被打破了。\"张起灵喃喃自语,将两本书郑重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