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某合成作战训练基地,陆晨佩戴着新型单兵战术系统,站在\"99A\"主战坦克的炮塔上。远处地平线,代表蓝军的敌方装甲集群正扬起漫天尘烟,电子干扰信号在频谱图上织成密网。
这是年度\"铁刃\"跨军种联合演习的最后阶段。陆晨所在的红军特混编队必须突破蓝军的立体防御体系,夺取模拟边境要点。系统储物栏中最新的奖励是\"战场态势实时推演模块\",但他清楚,真正的胜负取决于人与装备的协同。
\"各单元注意,蓝军电磁压制强度超标!\"通信频道传来参谋长的声音。陆晨切换至北斗卫星链路,发现蓝军动用了新型电子战飞机,红军半数无人机信号已丢失。
他迅速下令:\"无人机群转入自主AI模式,按预设航线投放干扰箔条!\"二十架\"翼龙-10\"无人机突然折向高空,抛出的箔条云在雷达屏幕上制造出虚假目标群。与此同时,地面装甲部队的\"复合装甲涂层\"开始自动调整电磁波反射频率,规避锁定。
蓝军的第一波导弹袭来,红军防空系统的\"红旗-22\"拦截弹却在发射前突然停滞——蓝军的网络攻击突破了部分火控单元。陆晨瞳孔一缩,启动系统奖励的\"分布式战术网络重构模块\",将坦克、步战车和单兵终端的算力临时组网,重新夺回火控权限。
\"03号发射单元,修正参数5.2毫弧度!\"随着他的指令,红旗导弹在末端完成蛇形机动,精准击落来袭目标。硝烟未散,陆晨的战术目镜突然闪烁红光——蓝军的渗透分队已突破侧翼防线,正利用地形掩护逼近指挥部。
\"特战小组,启用'蜂群战术'!\"他调出单兵系统中的三维地形模型,标记出蓝军可能的渗透路径。十二名战士的作战服内置的\"微惯性导航单元\"亮起,自动分配攻击坐标。他们分成三组,沿山谷两侧的山脊无声逼近,手持的\"05式微声冲锋枪\"枪管涂抹着消声涂层,在红外热成像仪中几乎不可见。
遭遇战在峡谷隘口爆发。蓝军渗透队员身着改进型外骨骼装备,力量与速度远超常人,但红军战士借助\"脑波控制头盔\"实现了更迅捷的指令响应。陆晨扣动扳机的同时,战术系统已将射击数据共享给全队——子弹在空中形成交叉火力网,迫使蓝军退入掩体。
\"爆破组,启用'定向震爆弹'!\"新型非致命武器在掩体后方引爆,产生的定向声波震晕了蓝军士兵,却未造成实质伤害。红军趁机完成合围,演习裁判系统判定目标区域被夺控。
复盘会议室里,陆晨盯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流。蓝军指挥官皱眉道:\"你们的电子战反应速度比去年快了30%,是用了什么新装备?\"
\"只是优化了现有系统的协同算法。\"陆晨微微一笑,指尖轻触战术平板——系统奖励的\"推演模块\"在后台持续运行,为下一次对抗生成新的战术方案。
窗外,新型歼-20战机编队掠过天际,机腹下的\"分布式光学干扰阵列\"在阳光下闪烁。他知道,真正的强军之路,不在于某一项技术的突破,而是将现有装备、战术与人的智慧,熔铸成无懈可击的战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