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93号院的正堂里投下温暖安静的光斑。
陈小满拿着一卷泛黄的医案手稿,靠在躺椅上细读,安雨琪则在另一侧安静地整理着近期的一些病案记录。
屋内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茶杯偶尔轻碰桌面的脆响,岁月静好,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熟悉的脚步声,接着是钥匙转动锁孔的声音。
两人都有些讶异地抬起头——这个时间点,通常不会有人来。
门被推开,一个穿着清爽白衬衫、肩挎帆布书包、身量已隐隐超过父亲的青年探进头来,脸上带着些风尘仆仆,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
“爸,妈,我回来了。”
竟是二儿子陈瑞华。
安雨琪最先反应过来,又惊又喜,立刻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瑞华?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也没提前说一声!”
她快步走过去,接过儿子肩上的书包,触手沉甸甸的,里面显然塞满了书。
陈小满也放下书卷,坐直了身子,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但语气依旧平稳:“学校没事了?”
陈瑞华换了拖鞋走进来,挠了挠头:“嗯……项目阶段性汇报刚搞完,能喘口气。
想着好久没回来了,就……回来看看。”
他说话间,眼神快速扫过父母,带着点大学生特有的、想要独立却又难免依赖的别扭劲儿。
“回来好,回来好。”安雨琪迭声说着,已经转身往厨房走,“饿不饿?妈给你下碗面?还是炖了银耳汤,给你盛一碗?”
“妈,别忙了,我不饿。”陈瑞华忙道,但安雨琪已经听不见了。
陈小满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路上挤不挤?”
“还好,周日人不算最多。”陈瑞华依言坐下,腰背挺直,是长期住校养成的习惯。
他的目光落在父亲手边的医案上,“爸,您又在看古方呢?”
“随便翻翻,温故知新。”陈小满打量着小儿子。
这孩子脸瘦了些,下巴颏更显轮廓,但眼神清亮,精神头还行,只是眉宇间带着高强度用脑后的淡淡疲惫。“学习压力大吗?听你妈说,你跟的那个导师,要求很严。”
“严是严,但能学到真东西。”提到学业,陈瑞华的话匣子打开了些,“就是最近在啃一个数学模型,关于神经信号传导效率的,有点卡壳,回来换换脑子。”
清大高材生的世界,已经离南锣鼓巷的日常很远了。
陈小满和安雨琪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面对儿子口中那些前沿的生物学数学模型,也只能听懂个大概。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感受到儿子的投入与困扰。
“学问之道,一张一弛。”陈小满缓缓道,“遇到瓶颈,暂时放一放,或许能有新思路,回家歇歇是对的。”
这时,安雨琪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银耳汤出来了,硬塞到儿子手里:“快,趁热喝了,润肺安神,你看你,肯定又熬夜了,眼睛里都有红血丝。”
陈瑞华接过碗,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也软化了他身上那层属于顶尖学府的锐利外壳。
他低头喝了一口,清甜温润,是家里永远不变的味道。
“嗯,好喝。”他低声说,语气里透出几分依赖。
“晚上想吃什么?妈给你做。”安雨琪坐在他身边,眼神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儿子。
“都行,妈做的什么都好吃。”陈瑞华笑了笑,这次的笑容显得轻松了许多,“要不……包饺子吧?好久没吃了。”
“好!就包饺子!我这就去和面调馅儿!”安雨琪立刻高兴起来,风风火火地又要往厨房去。
陈小满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和儿子低头喝汤的侧脸,摇了摇头,眼底却是一片温融。
这个从小就有主意、一心扑在实验室、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的小儿子,能主动回来,能说一句“换换脑子”,能想吃一顿家里的饺子,于他而言,已是极大的慰藉。
学术的星辰大海固然壮阔,但家,永远是能让他停靠补给、获得最简单温暖的地方。
这个星期天的午后,因陈瑞华的意外归来,而充满了平淡却真实的幸福感。
陈瑞华捧着那碗温热的银耳汤,小口小口地喝着,清甜软糯的滋味从舌尖一路熨帖到胃里,连带着紧绷的神经似乎也松弛了几分。
堂屋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听见厨房传来母亲轻快的忙碌声——和面、剁馅儿,动静里都透着高兴。
陈小满重又拿起那卷医案,却也没再看,只是拿在手里,目光落在儿子身上,看似随意地问:“上次你说那个……神经信号的模型,卡在哪个环节了?”
陈瑞华推了推眼镜,组织了一下语言,试图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释:“嗯……主要是关于突触间隙递质传输效率的非线性量化问题,我们建立的几个模型预测结果都和实验观测数据有偏差,迭代了几次,还没找到最优解。”
他说着,眉头不自觉地又微微蹙起,显然这个问题耗费了他极大的心力。
陈小满安静地听着,虽然他无法完全理解那些专业术语,但他能听懂其中的困境——理论与实践的偏差,预期的落空,以及寻求突破的焦灼。
这和他钻研医道时,遇到古籍记载与临床疗效不符,需要反复揣摩、尝试新方时的状态,何其相似。
“嗯,”陈小沉吟片刻,道,“这就像用药,书上记载某药某方治某病,效若桴鼓。
但真用到病人身上,有时灵,有时就不灵。
为何?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你的模型,或许也需要考虑更多‘人、时、地’的参数,不能指望一个方子包治百病。”
他用的是最传统的中医哲学观,去类比最前沿的生物医学问题。
陈瑞华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陷入思索。
父亲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触动了他思维里某个僵化的节点。
模型过于理想化了?
是否忽略了生物个体本身的复杂性和环境变量的干扰?
“爸,您这话……有点意思。”他喃喃道,眼神亮了起来,不再是刚才的疲惫,而是闪烁着思维的微光。
这时,安雨琪端着一小盘刚洗好的水果出来,听到后半句,笑道:“你爸啊,看什么都离不开他的医理。
不过道理是相通的,万事万物都讲个调和,讲个变通。”
她又看向儿子:“瑞华,别老想着你那模型了。
既然回家了,就彻底放松放松。
一会儿陪你爸下盘棋?
或者就去屋里睡一觉,吃饭叫你。”
“不下棋,”陈瑞华难得地笑了笑,语气轻松了些,“爸下棋太厉害,我赢不了。
我去厨房帮您和面吧?”
他主动提议,像是想用这种最家常的方式,让自己真正地从那个抽象的数字世界里抽离出来。
“哎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我们清大的大科学家要亲自和面?”安雨琪打趣道,眼里却是藏不住的欣慰,“行!来吧,正好看看你手艺生疏了没有!”
陈瑞华果然起身,跟着母亲进了厨房。
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传出了母子俩的说话声、笑声,以及面团撞击盆底的朴实声响。
陈小满听着里面的动静,嘴角微微上扬。
他重新展开那卷医案,却觉得上面的字迹仿佛也变得更加鲜活可亲。
学术的高峰需要攀登,但生活的踏实感同样不可或缺。
儿子能回来,能喝一碗汤,能因为一句简单的话有所触动,能愿意走进厨房沾一手面粉,这比任何学业上的突破都更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感到安心。
这个星期天的下午,93号院里的时光,因为儿子的归来和厨房里传来的忙碌声,而变得格外饱满和温暖。
南锣鼓巷外的世界日新月异,而巷子深处的这个家,永远是为疲惫的舟船预留的、最平静温暖的港湾。
厨房里,安雨琪熟练地将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
陈瑞华站在一旁,挽起袖子,拿起擀面杖,动作略显生疏却十分认真地开始擀皮。
“妈,这面和的软硬正好。”他试着擀了两下,发现力度不好掌握,不是粘在擀面杖上,就是边缘厚薄不均。
“手上沾点干粉,”安雨琪笑着指点,“手腕放松,往外推着擀,别用死力气。
对,就这样……哎,好多了!”
看着儿子渐渐找到感觉,擀出的皮子虽不如她的圆润,却也像模像样,她眼里满是鼓励。
陈小满不知何时也踱步到了厨房门口,倚着门框,看着里面母子俩忙碌的身影。
妻子手法娴熟,取皮、填馅、手指翻飞间,一个肚大边薄的饺子便灵巧地立在了盖帘上。
儿子则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馅放多了包不住,就是捏合不紧,但他学得极认真,鼻尖甚至冒出了细小的汗珠。
“爸,您来评评理,”陈瑞华看到父亲,像是找到了救兵,举起一个形状有些奇特的饺子,“我妈非说我这个馅塞太多了,可馅多不是才好吃吗?”
安雨琪嗔怪道:“馅多了容易煮破,一锅汤就浑了!道理跟你做实验一样,得讲个合适的‘度’!”
陈小满看着那“饱胀”的饺子,不禁莞尔:“你妈说的是‘君臣佐使’,馅是君,面皮是臣,得相辅相成,君太强而臣太弱,就要出乱子。
不过嘛……”他话锋一转,带着点纵容,“自家吃的,实惠点也行,小心点煮就是了。”
陈瑞华像是得了特赦,得意地冲母亲笑了笑,又埋头继续和他的“巨无霸”饺子奋斗。
安雨琪笑着摇摇头,由他去了。
小小的厨房里,蒸汽渐渐氤氲上来,弥漫着面粉的麦香、猪肉白菜馅的鲜香,以及一家人的说笑声。
陈瑞华紧绷的神经在这最寻常的家务劳动中彻底放松下来,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暂时被抛到了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面皮的触感和鼻尖熟悉的家的味道。
饺子下锅,沸水翻腾。安雨琪守着锅,陈小满帮着调蘸料——香醋、蒜泥、几滴香油,简单却地道。
陈瑞华摆好了碗筷,看着父母默契配合的背影,忽然觉得,比起清大实验室里那些冰冷的仪器和浩瀚的数据,眼前这烟火气才是最真实、最抚慰人心的。
“开饭喽!”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白白胖胖,香气扑鼻。
陈瑞华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自己包的“代表作”,吹了吹气,一口咬下。
“嗯!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赞叹,脸上是纯粹的满足。
“慢点吃,别烫着。”安雨琪忙着给他夹菜,“尝尝这个,你爸调的醋汁。”
陈小满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自己也夹了一个,细细品尝,点头道:“火候正好,馅也鲜。
瑞华,你这和面擀皮的功劳不小。”
一顿简单的家常饺子宴,吃得其乐融融。
饭后,陈瑞华主动抢着去洗碗,安雨琪也没拦着,只是在一旁陪着说话。
夜色渐深,窗外月朗星稀。
陈瑞华没有再提那些困扰他的学术问题,反而和父母聊起了学校里的趣事,社团的活动,还有四九城哪里新开了家不错的书店。
陈小满和安雨琪安静地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
他们知道,儿子不需要他们解决具体的学术难题,他需要的,只是这样一个夜晚,一段完全放松的、被家的温暖包裹的时光。
临睡前,陈瑞华站在自己久未居住的房间门口,对父母说:“爸,妈,我明天下午再回学校。”
“好,好,多睡会儿。”安雨琪连声应着。
陈小满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脑子清空了点没?”
陈瑞华笑了笑,笑容轻松而明亮:“嗯,清空多了。
好像……有点新想法了。”
“那就好。”
这一夜,93号院的灯火熄得比往常晚了一些。
而对于陈瑞华来说,这个充满饺子香和家常话的星期天,远比任何闭门造车的苦思冥想都更有价值。
家的温暖,悄然滋养着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