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听到这一番软硬兼施,知道退无可退,再嘴硬下去,恐怕连厉王府的门都出不了。他终于不再抵抗,颤颤巍巍地将怀中的白纸拿出来递到了祝卿好的面前。
祝卿好接过白纸,将它展开,越往下看,越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
这果真是科举试题!
只见纸条上面写着题目数十道,都是与当今朝科举考试可能有关的东西,而且祝卿好内心直觉,里面有可能就有过几天要考到的原题。
元明辞走过来两步,也看了看纸条的内容,脸色愈发的阴沉,看向周才的眼神像是要吃人,“这东西,你从哪来的?”
周才张着大嘴哭得难听得很,“呜呜呜......是我的姨父给我的,你们......你们千万不要杀了我姨父,求你们了!”
周才的姨父就是京城的京兆府尹,专管京城内大案小案的决断。
虽然也是朝廷大员,可是按理来说,他一个二品官员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参与到科举试题的出题当中,他怎么会有这种试题呢?
元明辞问他:“我记得你姨夫并不是翰林院的院士,他怎么会知道科举试题考什么?”
周才这个时候已经吓得三魂六魄竭尽丢失,问什么便答什么,“我也问过我姨夫,他哪来的神通广大的本事能弄来科举试题?他说他说宫中有贵人相助。”
元明辞:“宫中能参与到科举出题的也不过只是翰林院的那几个老头。据我所知,那几个老头与你姨夫也没有什么交情,不值得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你姨夫把科举试题偷出来。”
周才连连摆摆手,“不是翰林院,他们翰林院那群老头固执得很,我姨夫无论塞多少银子,他们都不肯答应的。”
元明辞似乎是怒极反笑,竟然笑了出来,
“那就只剩下一个人了,这些日子,父皇经常召见元明澈进入养心殿,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听皇后娘娘身边的李公公说,最近皇上正在为了出科举试题而烦恼,皇子之中元明澈也数得上是博览群书,风光霁月,肚子里自然有些墨水在。怕是......”
祝卿好皱眉,“可是若是在皇子之中论诗词歌赋,三皇子并不称得上是最好的。宸妃娘娘的二皇子元明苏舞文弄墨,不输于三皇子,而且论资排辈,这种事情应该是长兄先去呀。”
元明辞似乎是微微叹了一口气,“可是在父皇心中,那一杆秤,早就歪了。”
皇上喜爱齐贵妃,爱屋及乌,连带着她所生出的孩子三皇子也是备受宠爱。
在皇子之中,除了皇后娘娘膝下所出的元明辞早早地封为了亲王,也就只有元明澈在宫中的担任着要职。
虽然这其中有让皇子制衡的政治成分在,可是也不乏皇上舐犊情深,要为元明澈早早地留下退路。说到底,皇上不相信他这个大儿子会在他死后善待他的小儿子。
子女不和是父母之过,这一颗猜疑的种子是皇上亲手在他们兄弟两个人中间种下的。
洛河脸色惨白,他早就听闻这京城之中腌臜事情颇多,可是没有想到刚一进京就碰上了这种事情。他嘴唇颤抖,面色惨白,“这......难道这天下就没有一条路是为我们读书人准备的?辛辛苦苦,寒窗十载,难不成......”
周才也没有想到原本好好的事情,怎么会发展到现在这个走向,竟然会把皇宫中最有权势的两位皇子全都牵扯进来。
周才害怕地忘记了哭泣,心里只剩下几个大字——连诛九族。
不过元明辞没有察觉周才的内心活动,他只是在心里想着他这个已经魔怔了的弟弟。
元明辞早就知道他这个弟弟是个疯子,可是这些日子他才知道元明澈已经疯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
为了和他争权夺利,元明澈竟然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以前那些小打小闹,元明辞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证据便放过去。
可是这接二连三,元明澈行的都是畜生之事,先是倒卖国家军情给东夷人,致使军队损失惨重,又在宫宴上对祝卿好下手,试图毁了她的声誉,现在竟然把手伸到了科举的考场上。
祝卿好安慰洛河,“你放心,这件事情我们一定不会置之不理,任由它发展下去。如果这样的话,科举选拔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这就失去了科举考试的本心了。”
祝卿好从袖中拿出一张银票,交给洛河,“那个食肆已经不再安全了,你不要回去,你就在厉王府附近找一个旅馆,暂且住下来,安心备考。你等我的消息。”
洛河看着眼前这个身形消瘦,面容姣好的女子,心中一阵感动,这个人身处高位却并不冷漠无情。郡主对他三番两次有救命之恩,他真的不知以何来回报,只能在心里默默发誓,以后如果有一日能用得上他,洛河愿以性命回报长庆郡主今日所做的一切。
洛河收下了银票,谢过长庆郡主,“在下一定好好备考,将来若有机会为您和厉王爷效力,在下定当竭尽全力。”
送走了洛河,祝卿好和元明辞对视一眼,“哥哥,现在你要怎么办?”
元明辞说道:“这件事一刻也不能等,还有五日就是科举考试,现在的卷子都已经出好,如果不多加干预,五日之后的科举考试就是一个大型作弊现场。如此选拔上来的人,且不说都是元明澈的人,而且以后的官场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一定是混乱不堪。”
祝卿好点头,“那我们现在要进宫去和皇上说明实情吗?”
元明辞深吸一口气,苦笑一下,“皇上,他一定不会相信是自己所宠爱的小儿子泄露了试题,反而会觉得是我无缘无故地污蔑他。”
祝卿好咬了咬嘴唇,生在皇家万般不由己,元明辞也是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
祝卿好:“那我们应该如何说呢?”
元明辞眉尾一挑,已经想到了一个好的说辞,“既然三皇子有意拉拢京兆府尹,那我便卖京兆府尹一个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