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沉重的黑暗中。
李墨飞的实验室依旧亮着微弱的灯光。
实验室的荧光屏在夜色中忽明忽暗,将李墨飞疲惫的面容切割成明暗相间的碎片。他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闪烁的数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息,仿佛连空气都因即将到来的危机而变得沉重。
几天的疲惫让李墨飞几乎无法集中精力,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热浪的影响已经显露无遗,医院的情况愈发严峻,而他心中隐隐感到,这场热浪绝非偶然,而是气候变化的前奏。李墨飞反复调取着历史气候数据,与实时气象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试图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真相。
此时,急于想让广大民众了解掌握气候危机将会对工作与生活产生什么样严重影响的大记者黄娅娅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份草稿:“李墨飞,你在做什么?”,
“我在分析数据。”李墨飞没有抬头,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不断变换的数字让他感到一阵窒息,“这些数据太惊人了!热浪的强度和频率都在不断上升,这绝对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
黄娅娅将草稿放在桌上,走到他身边,关切地问道:“你发现了什么?”她的声音中透着一丝急切。
“这里,”李墨飞终于抬起头,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曲线图,“这些数据表明,过去十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速度远超预期。热浪的出现,并非单纯的偶然的自然现象,而是气候危机的开始。”“十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8c……”李墨飞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产生轻微回响,他调出全球冰川消融的卫星对比图,“去年北极冰盖消失的面积相当于三个新海市。”
随着李墨飞的指点,黄娅娅的指尖划过屏幕上陡峭攀升的曲线,那些本该冰冷的数字此刻却像岩浆般灼烧着她的视网膜。
黄娅娅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太重要了!我们必须将这些发现告诉公众,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突然,黄娅娅的呼吸变得急促。她翻开随身携带的采访本,被咖啡渍浸染的纸页间夹着上周拍摄的照片:急诊室里因热射病抽搐的老人、超市货架上抢购一空的矿泉水、行道树上成片焦枯的梧桐叶。当这些碎片被数据串联,某种令人战栗的真相正在显影。
“我正在撰写一份详细的报告。”李墨飞点点头,心中涌起一阵信念,“我想通过这份报告,唤醒公众的意识,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那我可以帮你。”黄娅娅的声音坚定,“我们可以将这份报告与我的深度报道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呼吁。”
李墨飞心中一阵感动,他知道,黄娅娅的支持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看这个。”李墨飞突然调出城市热岛效应的三维模拟图,代表高温的猩红色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城市轮廓,“如果继续现在的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
话音未落,门轴转动的吱呀声划破寂静。唐教授的影子被走廊灯光拉得老长,在地面形成诡异的几何图形。他的镜片反射着屏幕蓝光,像两片凝固的冰面。他的脸上写满了严肃,目光犀利地扫视着实验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你们在做什么?”唐教授的声音低沉,充满了警惕。
“我们正在分析气候数据,发现了热浪的真实原因。我们准备将我的研究报告与黄娅娅记者的深度报道进行结合,以期警醒广大民众的错误行为。”李墨飞毫不犹豫地回答,心中对唐教授的态度感到不安。
“你们在玩火。”老教授的声音让空气骤降五度,“二十年前我参与过类似的预警研究,结果呢?”他枯瘦的手指敲击着泛黄的期刊合订本,“能源集团买通媒体说我们是危言耸听,项目组三个博士被吊销执照。”
黄娅娅突然将采访本重重拍在桌上,震得烧杯里的液面泛起涟漪:“所以就要保持沉默?您知道现在医院每天有多少热射病患者吗?知道郊区水库的水位线……”
“够了!”李墨飞突然站起来,试管架在震荡中发出清脆撞击。这个向来温文尔雅的青年学者眼里跳动着陌生的火焰:“唐老,您教我们做科研要敬畏真理。现在真理正在用40c的高温灼烧这座城市,我们却要假装看不见?”
三人的影子在墙上形成对峙的剪影。窗外传来救护车刺耳的鸣笛,由近及远,最终消融在粘稠的夜色里。
“李墨飞,你要小心。”唐教授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科学家不应该参与公众舆论,尤其是这种敏感话题。你的研究应该保持客观,而不是成为舆论的工具。”
李墨飞心中一震,感到一阵愤怒与无奈:“导师,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我们不能对即将来临的危机视而不见!”
“责任?你以为你能改变什么?”唐教授冷冷地看着他,“这些数据不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但不去行动,才是真正的恐慌!”李墨飞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如果我们不发声,谁来为这场危机负责?”
“你要考虑清楚后果。”唐教授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仍然显得谨慎,“科学与舆论应当分开,你的工作是研究,而不是干预。”说完,唐教授一转身就离去。
夜深了,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李墨飞和黄娅娅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撰写报告、分析数据、准备报道。随着时间的一秒一秒地飞逝,林然的信念愈发坚定,他知道,这场危机不仅关乎气候,更关乎人类的未来。
“为了确保研究科学而精准,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李墨飞在电脑前喃喃自语,手指快速敲击着键盘,“如果能找到更多的案例,或许能更有力地证明我们的观点。”
黄娅娅在一旁认真地整理着资料,突然抬起头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联系一些在气候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我们的报道。”
“这是个好主意。”李墨飞点头赞同,心中暗自欣喜,“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或许能引起更大的关注。”黄娅娅是新海日报的着名记者,在这座城市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粉丝几百万。她打开手机,开始发出邀请。
几天后,李墨飞和黄娅娅的报告逐渐成型,内容详实而有力,数据与案例相结合,展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急迫性。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两双手在键盘上交错飞舞。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文档末尾的页码停在47页。黄娅娅按下发送键的瞬间,社交媒体平台的后台数据突然开始异常波动——“城市热岛效应”“未来热浪趋势”“社区防暑行动”“热到变形”“空调续命”“出门五分钟,烤成鸡翅干”“热到与太阳肩并肩”“热浪烤验”等规范的、不规范的、严肃的、搞笑的话题瞬间充斥全网络社交平台,而“热浪真相”的话题以每分钟三千条的速度疯狂增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