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北方部落的大规模进攻后,边境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战场上的硝烟逐渐散去,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清晰可见。断壁残垣、荒芜的土地以及失去亲人的百姓,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林烨深知,此刻的首要任务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他迅速组织士兵和百姓清理战场上的残骸,掩埋尸体,防止疫病滋生。同时,他安排人手搭建临时住所,为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百姓提供安身之处。在物资调配方面,林烨一方面调用军队的储备物资,另一方面向朝廷请求支援,确保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为了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林烨鼓励士兵们协助百姓开垦荒地、修复农田水利设施。他还从各地招募工匠,为百姓修复房屋、打造农具。在林烨的积极推动下,边境地区逐渐出现了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百姓们在士兵的帮助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开始努力重建家园。
然而,战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边境地区。在朝堂上,虽然此次胜利让主战派的声音占据了上风,但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依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大臣再次提出要削减军事开支,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国内建设中。
林烨得知朝堂上的这一情况后,心中忧虑不已。他深知,虽然北方部落短期内无力再次大规模入侵,但边境的防御依旧不能松懈。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向皇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信中,林烨写道:“陛下,此次虽击退北方部落,但敌军狼子野心,从未放弃南下之念。边境防御乃大宋安危之根本,不可因一时之和平而懈怠。削减军事开支,虽能暂时缓解财政压力,但长远来看,可能会给大宋带来巨大的隐患。臣以为,可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发展边境贸易等方式,增加国库收入,而非削减国防开支。”
皇帝收到林烨的信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林烨所言有理,但朝堂上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于是,皇帝决定召集大臣们再次商讨此事。
在朝堂上,大臣们就军事开支和边境防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战派大臣支持林烨的观点,认为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北方部落可能的再次入侵;而主和派大臣则坚持削减军事开支,认为和平时期应将重点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
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林大人虽在边境立下赫赫战功,但如今战争已息,应顺势而为,削减军事开支,让百姓休养生息。至于边境防御,可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如加强巡逻、修复关隘等,无需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
另一位主战派大臣立刻反驳道:“此言差矣!北方部落生性狡诈,一旦发现我大宋军事力量削弱,必定会再次入侵。到那时,我们再想加强防御,恐怕为时已晚。林大人提出的通过改革税收和发展贸易来增加收入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目光转向宰相,问道:“宰相爱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宰相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林大人和诸位大臣所言皆有道理。如今既要保证边境的安全,又要考虑国家的财政状况。或许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一方面,适当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军事开支,但要确保边境防御的基本力量不受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林大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增加国库收入。”
皇帝听了宰相的建议,觉得颇为合理。于是,皇帝下令:“边境防御力量暂不做大规模削减,但可对一些冗余的军事编制进行精简。同时,由林烨负责,会同户部、礼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推行税收改革和边境贸易发展的具体方案。”
林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与各部门官员密切合作,深入调研,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在税收改革方面,他简化了税收流程,减轻了普通百姓的税负,同时加强了对富商巨贾和奢侈品交易的税收监管,确保税收公平合理。在边境贸易方面,他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贸易市场,鼓励大宋百姓与周边部落进行贸易往来,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前来经商。
随着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边境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复苏。贸易市场日益繁荣,商人们往来不绝,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税收收入也逐渐增加,不仅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为边境防御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就在林烨为边境的发展和大宋的未来努力奋斗时,北方部落内部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本统一的部落联盟,因这场战争的失败,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一些部落首领开始对新首领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他们私下里相互联络,意图重新划分权力。而这一变化,又将给大宋边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林烨又将如何应对这新的变数呢? 林烨深知,局势依旧复杂多变,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大宋的长治久安继续谋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