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夏天格外炎热,七月的阳光炙烤着昌平市延庆片区的土地。何大清站在一片开阔的荒地上,手里攥着一份规划图纸,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身后跟着十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地方干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既兴奋又忐忑的神情。
\"就这里了,\"何大清用脚尖点了点地面,声音坚定而有力,\"延庆影视城的第一铲土就从这里开始。\"
随行的财务主管小声提醒:\"何书记,100万的预算是不是太多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资金紧张啊...\"
何大清转过身,目光如炬:\"文化战线同样是革命的重要阵地!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最愚蠢的军队。这笔钱,一分都不能少!\"
一周后,延庆影视城正式破土动工。与此同时,一份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电视塔网络的计划书被送到了中央。何大清在计划书中写道:\"要让社会主义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让革命文化占领每一个思想阵地。\"
到1969年底,昌平市、保城市、黑省等地陆续建起了100座电视塔,像一座座文化堡垒矗立在城乡之间。电视播放时间从原来的每天4小时延长到了8小时,新开设的\"新闻时事\"、\"焦点访谈\"、\"百姓生活\"等栏目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每天晚上,工厂宿舍区、农村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室里,人们围坐在那台珍贵的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上播放的节目。在保城市郊的一个生产队,老农民王德福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焦点访谈》,激动地对儿子说:\"这玩意儿比开会学习强多了!看得见,听得着,记得牢!\"
电视节目单上,60年代的经典电影轮番上演。《追鱼》中鲤鱼精为爱牺牲的凄美故事,《阿诗玛》里彝族少女反抗压迫的英勇形象,《花为媒》中诙谐幽默的爱情喜剧,《红楼梦》里封建家族的兴衰变迁...这些影片经过精心挑选,既保留了艺术价值,又符合时代精神。
\"不能简单地把老片子搬上来,\"何大清在文化系统工作会议上强调,\"每部电影都要配上新的解说,帮助观众理解其中的进步思想。\"于是,《红色娘子军》播放前会有一段关于妇女解放的讲解;《地雷战》《地道战》前面会加入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导视;《洪湖赤卫队》则配有革命英雄主义的评论。
新拍摄的影片更是紧贴时代脉搏。《红灯记》歌颂铁路工人的革命精神,《智取威虎山》再现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奇袭白虎团》展现抗美援朝的壮烈场景。这些影片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学习革命先辈的热潮。
在四九城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室里,中央首长看完《艳阳天》后,握着何大清的手说:\"很好!这样的电影多拍一些,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1970年初的一个夜晚,何大清翻看着香港电影市场的报告,突然眼前一亮——1982年的《少林寺》创造了票房奇迹。他立即召集创作班子:\"我们要把这部片子提前搬上银幕!\"
创作团队面面相觑。当时导演张鑫炎还不会导?主演李连杰才9岁?这些都不是问题!何大清拍板决定:\"换人换导演,但故事核心不变,要突出少林僧人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改编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版的《少林寺》强化了僧人们反抗外敌侵略的情节,弱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增加了集体战斗的场面。1970年3月,这部提前问世的《少林寺》在全国公映,立即引发观影狂潮。
在昌平市的一家电影院门口,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钢铁厂工人赵大勇带着新婚妻子等了两个小时才买到票。\"值!太值了!\"看完电影后,赵大勇激动地说,\"那些和尚打得真带劲!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啊!
尽管票价只有0.15元,但《少林寺》最终斩获1.4亿元总票房,观影人次超过4亿。这个数字震惊了整个文化系统,也极大地刺激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各省市纷纷成立电影公司,扩大制片规模,一时间,中国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延庆影视基地成了这场文化繁荣的最大受益者。原本偏僻的延庆片区,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影视基地里,仿古建筑群、现代摄影棚、外景场地一应俱全,成为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创作乐园。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想来基地取景...\"
\"长春电影制片厂申请使用3号摄影棚...\"
延庆片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这样的申请。影视基地不仅带来了文化影响力,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基地周边,小饭馆、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有的当起了群众演员,有的做起了影视道具,收入大幅提高。
更难得的是,影视基地成了领导视察的必到之处。每次有中央或地方领导来昌平,行程表上必定有\"参观延庆影视基地\"这一项。延庆区委领导们常常亲自担任讲解员,向领导们介绍基地的发展规划。
\"我们现在有六个大型摄影棚,可以同时拍摄三部电影。\"昌平市常务副市长秦松指着规划沙盘说,\"下一步要建设电视剧制作中心,让更多革命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那个年代旅游还是小众活动,但延庆影视基地却意外成为了\"打卡胜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机关干部、甚至外国友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基地门口的小卖部里,印有影视剧照的明信片总是供不应求。
在思想领域,这场影视文化的繁荣正在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电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以其直观性、生动性,成为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何大清经常引用这句话。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电视剧开始制作,用普通人的故事传递革命理想。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军营哨所,电视机前总是围满了观众,他们在娱乐中接受着思想教育。
在南方某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被安放在祠堂里。每天晚上,村民们早早吃完饭就聚集到这里。当《新闻时事》播放全国各地建设成就时,老人们啧啧称奇;当《百姓生活》讲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时,妇女们感同身受;当革命电影展现英雄事迹时,年轻人们热血沸腾。
村支书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自从有了电视,村民开会学习时发言积极了,对国家政策理解更深了,连封建迷信活动都少了很多。\"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何大清所期望的。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说:\"我们要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觉悟。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国家的未来。\"
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年轻人不再迷恋旧社会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向往电影中那些建设祖国的英雄形象;妇女们从荧屏上看到了走出家庭、参加工作的新女性榜样;孩子们则模仿电影里的正面人物,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工厂里,《艳阳天》中主人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工人们学习的榜样;在农村,《瞧这一家子》里新农村的生活图景激励着农民们努力生产;在学校,《报童》里小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教育着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场文化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机产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电影放映队走遍城乡,把精神食粮送到每一个角落;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批新人崭露头角。
到1971年底,我国已经拥有200多家电影制片单位,年产电影650多部;电视塔数量增加到500多座,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一个庞大的文化传播网络正在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
何大清站在延庆影视基地的了望塔上,俯瞰着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远处,新的摄影棚正在建设中;近处,一群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新戏。他想起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却成为全国文化建设的标杆,不禁感慨万千。
\"这只是开始,\"何大清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们要让社会主义文化之花开遍神州大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
夕阳西下,影视基地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这片文化的热土,也照亮了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