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沈清欢已在廊下支起琵琶。
弦声如檐角铜铃轻晃,惊得廊下打盹的黄猫竖起耳朵。
她垂眸拨弄着最细的冰弦,余光瞥见周教习的绣鞋从月洞门闪过——那鞋头金线绣的并蒂莲,正是昨日宴席上扫过她鞋尖的那双。
\"清欢姐。\"
小桃的声音裹着晨露飘来。
这丫头今日穿了件洗得发白的月白衫子,发间别着沈清欢昨日送的木簪,手里提着个竹篮,篮口用蓝布盖着,隐约露出几截蜜饯的红丝。
沈清欢指尖一顿,弦音骤然拔高又缓下,像春溪撞过卵石。
她抬眼时已换了副温婉笑意:\"起得早,可是要去西市?\"
小桃凑近,篮底的蓝布掀开条缝,露出半块带墨痕的纸角。
沈清欢目光微凝——正是昨夜小桃在柴房发现的帖子碎片。
她不动声色将茶盏推过去:\"昨日说的桂花糖,可问过张阿婆的铺子?\"
\"问了。\"小桃抓起块蜜饯塞进嘴里,腮帮鼓得像只小仓鼠,\"阿婆说新糖要晌午才熬好,我先去布庄替您挑块琵琶囊的料子。\"她边说边把竹篮往沈清欢怀里一塞,又从袖中摸出颗糖霜山楂,\"周教习的大丫鬟刚才在柴房转悠,我装着捡柴火,听她跟门房说要盯着买糖的小丫头。\"
沈清欢捏着竹篮的手微微收紧。
竹篮底层铺着的稻草里,除了帖子碎片,还有半枚碎玉——是苏大人昨日宴上碰落的扳指残片,刻着\"忠\"字,与萧太后私印上的\"忠慎\"二字同出一匠。
\"去吧。\"她将竹篮递回,指尖在小桃手背轻轻一按,\"记得绕去南巷买胭脂,张阿婆的桂花糖最甜,可别让旁的丫头抢了先。\"
小桃会意,转身往角门走。
沈清欢望着她的背影,见转角处果然晃过周教习丫鬟的靛青裙角,唇角勾起抹极淡的笑。
她抱起琵琶回屋,指腹抚过琴箱暗格——那里躺着小桃前日在苏大人书房窗下捡到的半封密信,墨迹未干时被雨水晕开,却还能辨认出\"乐坊军饷\"几个字。
日头爬上东墙时,小桃的竹篮又出现在她案头。
蓝布下除了油亮亮的桂花糖,还有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
沈清欢展开,见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苏大人书房的暗格位置,旁边标着\"子时三刻,陈谋士取过匣子\"。
窗外传来周教习的尖笑:\"沈乐女好雅兴,这都快晌午了还在弄琴?
苏大人差人来传话,说午后要听《霓裳》。\"
沈清欢将纸条塞进琵琶弦轴的小孔,抬头时眼波如水:\"有劳周教习传话。\"她指尖掠过琴弦,一串清越的泛音泼洒而出,\"只是《霓裳》要配新谱,我这就去寻些旧曲本子。\"
周教习的笑容僵在脸上。
她盯着沈清欢怀里的琵琶,忽然想起昨日宴席上苏大人看这乐女的眼神——像饿狼盯上了肥羊。
可她不知道,那只\"肥羊\"袖中还藏着更狠的东西:小桃今早塞给她的半块碎玉,与萧太后赐给苏大人的\"忠慎令\",正是一对。
沈清欢抱着琵琶往书阁走,路过影壁时,墙后传来陈谋士阴恻恻的低语:\"那小丫头盯紧了,若让沈清欢拿到什么......\"
她脚步未停,指尖却悄悄摸了摸鬓边的珠花——那是小桃昨日插的,珠花内侧的\"周\"字金线,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书阁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沈清欢将琵琶轻轻搁在案上,翻开一本落灰的《乐府杂记》。
书页间,小桃今早塞的半张密信正静静躺着,上面\"八月十五,军粮乐坊转运\"几个字,在阳光下清晰得刺眼。
她合上书本,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
叶影摇晃间,仿佛已看见萧太后的凤驾碾过青石板,看见苏大人跪在金殿上,看见周教习的绣鞋被踩得稀烂。
\"清欢姐。\"小桃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张阿婆的桂花糖,我多买了半斤。\"
沈清欢应了声,指尖抚过琵琶的弦,嘴角扬起个极浅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