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愿再拖延时间。
在太祖眼中此刻,朱允熥登基或许为期不远。
年龄太轻,声望不足,难以镇住文武百官该怎么办?
大明江山若不稳固,太祖怎能不忧虑?
轻轻呼出一口气,老朱接着说道:“这些人只认蓝玉为主,将他们除掉,可以大幅减少你将来需要应对的压力。”
“切莫以为这些人支持蓝玉,蓝玉又支持你,就认为他们是你的部属。”
“蓝玉是蓝玉,你是你。”
“若他们眼里只有蓝玉而无你,那非但不是你的助力,反而是隐患。”
“蓝玉此人,就像一把锋利的剑。”
“你可以用他,但务必谨慎对待!”
-----------------
“昨**入府捉拿他,令他今日进宫谢罪,这是为了保他一命。”
“今日本座特意加以封赏,正是成全你这份恩情。”
“从此以后,他会对你感激不尽。”
“然而单靠施恩,还不够。”
“人心易变。”
“他今日对你感恩戴德,难保明日不会背弃于你。”
“你必须具备驾驭他的能力,让他既不敢反,也无法反,方能牢牢掌控这把利器。”
“借此良机,削弱蓝玉的一部分力量,才能更好地让他为你所用。”
“这不是削弱你在朝中的根基,恰恰是为了让你稳固地位,驾驭下属。”
微风拂过凉亭,夹杂着老朱平稳而坚定的声音。
他始终未被黄子澄左右,纵使刚才在金銮殿上情绪波动,内心亦保持冷静。
老朱仍在暗中筹谋。
作为一代明主、开国**,历经无数坎坷起伏,怎会因一时冲动妄下决定?
黄子澄等文臣欲借王弼等人的弹劾,削弱朱允炆的实力。
却不知这一举动正中老朱下怀。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助朱允炆在朝廷树立威信。
一些无法为朱允炆所用的力量,正好借此机会清理,也算不得坏事。
这样一来,黄子澄不但未能伤及朱允炆的根本,反倒助了他一臂之力。
若黄子澄知晓**,是否会气得吐血?
“原本我计划在我还在世时,将所有武将勋贵彻底清除。”
“这样以后便可少些烦恼。”
“可你在朝堂上并无自己的势力,唯有他们愿意效忠。”
“所以,杀一部分,留一部分。恩威并施!”
朱元璋缓缓道来,传授他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之尊,肩负着整个大明的社稷重任。”
“然而,这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非仅凭**之名便可长久稳固。”
“否则,就不会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了。”
“建国之初,朝廷的权威还未深植人心。”
“当时,朝堂之上唯有淮西勋贵这一股势力,他们随我一同开创基业。”
“后来,我以文官治理天下,同时也培养出另一股力量,与武将勋贵相互抗衡。”
“这样做,既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也是为了限制武将勋贵们的权势。”
朱允熥心中闪过“权力均衡”四个字。
这是掌控臣下的关键。
让各方势力互相争斗,达成平衡,自己就能置身事外,牢牢把握大权。
“这还不够。”朱元璋继续说,“仅有两股势力,平衡依然脆弱,因为你无法完全消灭其中任何一方。”
“一旦消灭了其中一方,就会重新失去平衡。”
“所以,我又扶持起第三股势力——藩王。”
“这些藩王都是我的儿子,他们驻守各地,统领一方。”
“有了他们的军权来制约武将勋贵,彼此相互支援,再加上锦衣卫和检校严密监控,大明江山才会稳固。”
朱允熥心中有所触动。
不禁想起了自身处境。
文官不认可,藩王不服从,虽然武将勋贵表面上支持他,但实际上,在他们眼中,他依旧是个孩子。
蓝玉的一句话能让以王弼为首的武将勋贵退缩,但又有谁真正听他的呢?
他们支持他,只是因为双方暂时存在共同利益罢了。
并非真心服从,愿意听命于他!
他在朝中的根基非常薄弱。
“你的文才不错,笼络读书人的心并不是难事。”
朱元璋问:“听说你拜了一个叫杨士奇的人为师?”
果然,什么事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朱允熥点点头:“是的,他确实不错,有**之才。”
朱元璋没想到他会如此高度评价杨士奇,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笑道:“我听说他连举人都没有考中,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之才呢?”
朱允熥说道:“皇祖父,可不能仅仅因为他科举未中就判定他不是人才啊。”
老朱说道:“我们信任你的判断,如果他没什么真本事,你也不会把他当作老师。”
“不过说到宰辅级别的才能,我们就不那么信服了。”
“这天下虽广阔,但能担得起宰辅二字的,屈指可数。”
“况且他还年轻,不到三十,之前也没在朝廷里历练过。”
说到这里,老朱随意地问了一句:“你带锦衣卫去抓蓝玉,是他提议的吗?”
朱允熥坦然承认:“是!”
面对像老朱这样精明的人,诚实是最明智的选择。
要是总说谎,反而会露馅。
关键时候演戏可以,但要先让自己入戏。
骗人之前,先骗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不留痕迹。
老朱笑着说:“虽然我们说过让你自己找老师,但我们还是要审核一下。”
“明天让他进宫,我要**,看看他是否如你所说,真的有那样的本事。”
为孩子挑老师不是小事。
尤其是这个孩子,将来还会是大明帝国的继承者。
归根结底,朱允熥现在不过十四五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
老朱怎么可能完全放手,让他自己决定所有事呢?
朱允熥对此也没有异议。
他可以让杨士奇做自己的谋士,教他学问,但这些都只能私下进行。
亲王的老师,按规定是可以授予官职的。
但这需要皇帝的旨意。
如果他成了储君,那就更得遵循规矩了。
储君的老师,通常是朝中重臣、大学士,甚至更高层的人来担任。
至少也得是个翰林。
杨士奇目前还只是个布衣,这显然不符合规定。
让老朱见见他,要是通过了考核,杨士奇就能得到官职,获得官方身份。
然后才能正式成为亲王之师,甚至太孙之师。
吃完饭后,爷孙俩继续聊天。
老朱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亏欠朱允熥,所以想多和他说说话。
今天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对这个孙子越发满意。
朱允炆只靠着孝顺这一点。
但在能力上,有不少短板。
特别是他缺乏决断力,优柔寡断,容易被别人影响。
这些缺点,老朱看得一清二楚。
要从朱标后裔中选定继承人,并无太多选择空间,最终定下了朱允炆。
如今看来,朱允熥不仅比朱允炆更为孝顺,能力更是远超其十倍。
他才智出众,机敏聪慧,处事果断。
若大明有这样一位继承人,老朱自可安心。
老朱怎会不欢喜?
况且,这也是他生前的愿望!
爷孙俩交谈之际,思索良久的朱允熥终于开口了。
---
“皇爷爷,王弼与他昨日带来的那些武将权贵,真就只能杀了吗?”
杨士奇劝他少涉朝政,即便心中有好主意,不该说时便不应多言。
老朱已对王弼之事有所决断。
按理说,他无需多言,只消遵从老朱安排即可。
但朱允熥反复权衡后,仍决心一试。
并非出于对王弼等人生命的怜惜。
那些人昨日既敢围攻自己,便是自寻死路。
他已渐渐融入这片天地。
深知作为统治者,有时必须心狠手辣!
自古以来,“慈悲难以领军,善良难以从政,仁爱难以治国”。
然而,朱允熥欲为自己争取一线转机。
从根源上解决武将势力膨胀的隐患。
“咱也不想杀啊!”老朱叹息道,“他们都是当年随咱打天下的兄弟,咱可不是屠夫,能不杀的话,谁愿意大动干戈?”
“可又能如何呢?”
“为了大明江山,咱身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你以为学宋太祖那样,仅凭一杯酒便解了兵权,让他们归家养老就行了吗?”
“若咱尚在人世,这么做自然无妨。”
“一旦咱不在了,凭他们在军中的根基,即便没有兵权、将印,许多士兵还是会听他们指挥。”
“昨天蓝玉几句话便能让数千兵马乖乖撤退。”
“你猜他一人单刀赴会,闯入自己旧部的营寨,强行夺取兵权,是否能够成功?”
朱允熥眼神微动。
显而易见,从王弼等人的表现来看,蓝玉若执意为之,必能得逞。
只需找个借口,比如称奉有圣旨之类便可。
另有一种方式,便是亲手打造一件信物,声称是朝廷所赐。真假无妨,关键在于其效用。他威名远播,麾下莫敢不服,即便信物为虚,亦可当真使唤,众将士皆会听从。
“官职名号虽能震慑部分人,却无法掌控全部。”“若不除之,必留后患。”“如今正当其时,既能削弱蓝玉势力,又能彰显权威,还能借此提升自身在武将中的声望。”
“此乃一举三得之良策,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