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最能接受格位论的,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匠,而是贱户和家奴!
同时,这些人还得识字,有一定的自我思想。
就拿苏爽、苏瑜来说,他们也想加入大同社,却遭到社员们的集体反对。
不但他们的主人保持沉默,就连林渊、刘子仁等贫寒士子,也都不愿站出来帮忙说话。
李佑试图说服众人,强调人格生来平等,但还是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
大家的态度无非是——我承认格位之论,也承认人格平等。
但是,集结文社,家奴没资格参加!
“哥哥,今天卖得可好了,”苏爽兴高采烈道,“有个客商,足足买走一百本,给的还是二十贯钱。”
苏瑜则吐槽道:“铁脚会和船会就很小气,好多人合买一本。买回去以后,还给别人讲故事,一文钱听一章小说,把买书的钱都赚回来了。”
“对了,”苏爽又说道,“有客商打听,能不能花钱订购。他们都是外地商贾,只在管仲镇逗留半个月,害怕错过后面的小说章节。”
李佑猛拍大腿,高兴道:“这主意好,我怎没想到。你们去说,想要订购的,就交五十文钱定金,在酒楼这里登记便可,今后直接来酒楼柜台取书。酒楼只保管三个月,逾期不取,订购作废,订金不退。”
“好,我这就去说。”苏爽立即行动。
“我也去。”苏瑜喊道。
这两个书童,对卖杂志特别积极,尤其是这一期《格位论》!
他们表现得迫不及待,想要更多人懂得“人格平等”的道理。就算不能改变现状,只要大家认同人格平等,他们都是打心眼里高兴的。
农民是进步力量,但农民同样思想消极。
想要吸引农民,非得有天灾人祸不可,一旦出手就要闹出大动静。
而有知识的贱户,才应该是早期争取对象。
将近傍晚,李佑收拾东西回清风书院,苏瑜突然带着一个商贾过来。
“哥哥,有位老爷想见你。”苏瑜喊道。
这人穿着锦缎制成的袍服,头戴一顶黑色幞头,拱手说:“长安刘裕,字光复,乾符元年进学。见过李先生!”
“不敢当,”李佑连忙回礼,“阁下是前辈,在下只能称晚生。”
刘裕立即笑道:“那我就托大,叫一声贤弟如何?”
李佑说道:“光复兄太客气了。”
刘裕拿出一本《李氏旬刊》,直接翻到小说部分:“贤弟,这《射雕英雄传》是否写完?”
“写完了。”李佑说道。
刘裕说明来意:“我欲带回长安出版,贤弟可否赐稿?至于润笔费,好商量。”
“多少钱?”李佑直接问。
“三十贯如何?”刘裕开价道。
李佑扭头看向苏瑜:“送客!”
苏瑜笑道:“刘老爷请。”
刘裕伸出一个巴掌:“五十贯。”
李佑说道:“五十贯可以,只给你一半稿子。”
“太贵了。”刘裕摇头。
长安一带,文风昌盛,出版业繁荣,稿费标准因作品类型而异。
比如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科考范文集稿件,印刷发行此类科考教辅资料,稿费就颇为丰厚。
需请一位知名文人,给科考范文集作序,稿费至少一百贯,甚至高达二三百贯,具体数额要看这个文人的地位。
再请几个才子,点评文章、编校文章,稿费至少每人十贯,还得设宴款待他们,印刷出来后再每人送几本样书。
这类科考教辅资料,印刷量极大,不愁销路,稳赚不赔,所以稿费可观。
小说则不同,市场前景难以预测,纯粹碰运气。
刘裕很看好《射雕英雄传》,他想了想说:“六十贯,我要全部稿子,作者署名王通如何?”
唉,这些商人,王通都去世多年了,居然还想借他的名气。
李佑笑道:“四十贯卖你一半,若销量不错,你想全部刊完,剩下一半再卖你一百贯。”
刘裕无语,不太想搭话。
行情就是如此,给科考范文集作序,知名文人随便写一篇,就能有一二百贯稿费。
李佑耗费三年时间,精心写出《射雕英雄传》,却被书商认为只值几十贯稿费——这还是书商觉得他的小说会畅销的情况。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一百贯成交,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了亏。
李佑一次性获得一百贯,其余的他就不管了,作者署名随便叫什么都行。
写小说这事儿,在士子眼中只会惹人耻笑,没法用来扬名。
《游仙窟》流传颇广,可谁写的都不清楚。甚至,根本没有作者署名,只备注“某某某编辑”,估计多年以后还得猜测真实作者。
刘裕封来三十贯定金,还请李佑吃一顿酒。
免费的晚餐,不吃白不吃,李佑把苏爽、苏瑜也叫上桌。
推杯换盏之间,李佑指着杂志问:“这《格位论》,光复兄怎么看?”
刘裕避而不谈,笑道:“我只管赚钱,早就不研究学问。”
“阁下是来颍上进货的?”李佑问道。
“买几船纸回去。”刘裕回答。
大唐产纸之地众多,长安周边就有。刘裕舍近求远,是因为颍上纸品类齐全,价格还相对便宜佷多。
大唐的贸易运输,若能全程走水路装船,最大的成本就是关卡税费。
但是,笔墨纸砚和书本,可以免收税费!
即便地方豪强私自设卡,也不敢对文化用品下手,这玩意儿容易引发民愤。
李佑又敲着杂志说:“王通先生,已经去世好些年,恐怕没人相信《射雕英雄传》是其遗作。若把《格位论》,印在小说的扉页,岂不是更能让人相信?”
“对啊!”
刘裕心领神会,高兴道:“此法甚妙。来,我敬贤弟一杯!”
一顿饭吃完,两人约好明日抄稿。
稿子不能让刘裕带走,李佑自己还要用呢。只能请人抄写,抄完了再结稿费尾款。
至于抄书之人,李佑推荐了刘子仁、林渊,也算帮他们赚点外快。
李佑拿出两两贯铜钱,对苏爽、苏瑜说:“你们推销旬刊,这几日辛苦得很,且拿去分了买酒吃。”
“多谢哥哥!”
二人大喜,感觉跟着李佑更有盼头。
李佑也很高兴,总算是发财了,这可是一笔巨款。
翌日,刘裕来到书院,请林渊、刘子仁抄稿。
他急着要稿子,干脆苏瑜、苏爽也加入,四个人一起抄速度更快。
中午休息,林渊和刘子仁,结伴前来致谢。
李佑笑道:“都是自家兄弟,有好处自然想着你们,莫要再说那么多客气话。”
“大恩不言谢,今后必有回报。”刘子仁拱手道。
林渊则不再说话,他愈发内向沉默,什么事情都记在心里,不会轻易说出来招惹是非。
如今抄书之人已不像从前那么多,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虽然还比不上活字印刷便捷,但也让抄书业务减少许多——偏僻州县除外。
普通书籍,书铺里就能买到,而且价钱便宜。
真正价格昂贵的书,有需求的人又很少,帮人抄书赚钱纯属碰运气。
不知何时,苏元德突然冒出来,低声说道:“陈立德走了,我见他一脸怨恨,恐怕会到处诋毁你。”
“敢提出格位论,我就不怕人诋毁,”李佑跟苏元德勾肩搭背,“不过,还是多谢提醒,最近学得怎样了?”
苏元德说:“已在学习本经,两年后看看能不能考秀才。”
“与君共勉。”李佑笑道。
却说那书院老师陈立德,在辩会被搞得颜面扫地,没脸留在清风书院教书。
这货领了束修,立即卷铺盖离开。
他远远跑去石塘镇,投奔年轻时的同窗,在石塘祝家的私塾谋得一份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