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渊家那破旧的堂屋之中。
全家老小皆在,脸上愁云密布,茫然无措地等待着未知的厄运,仿佛世界末日即将降临。
昨日晌午时分,苏家的恶奴曾气势汹汹地来过一趟。
他们趾高气扬地宣称,林渊打伤了苏家少爷,必须赔偿十五贯钱作为汤药费。紧接着又翻出往年积欠的田租旧账,加上利滚利的利息,总计折银十三贯五钱八分。
家中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养大的几只鸡,眼瞅着就要开始下蛋了,却被恶奴们毫不留情地捉走抵债。
更过分的是,家中仅存的那点粮食也被抢夺一空,这意味着他们接下来将无米下锅,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恶奴们离开时,还假惺惺地说道:“我家老爷心善仁义,念你们穷苦,允你们拖欠田租。便是我家少爷被打了,也不把你们逼上绝路。像我家老爷这般慈善之人,整个颍上县上哪找去?你们也算是八辈子积了德。老爷说了,再给你们一天时间,把剩下的银钱凑齐便罢。若是凑不齐,那就准备好田契过户。我家老爷真是菩萨心肠,只要田骨,田皮还留给你们。今后可要记得老爷的大恩大德!”
此言一出,全家老小顿时嚎啕大哭起来。
若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林家祖上也曾有过一段富裕的时光,可被评为“富裕中农”: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虽不奢华但也还算富足,只是没有能力雇佣长短工。
然而,十年前,颍上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灾,旱灾与蝗灾接踵而至,农田颗粒无收。
林渊的祖父、祖母在这场灾难中相继饿死,父亲兄弟三人,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全家踏上逃荒之路,以求生存。
在逃荒的漫漫长途中,林渊的大哥、大姐、堂哥没能熬过饥饿与疾病,不幸饿死,堂姐则被卖给牙婆换得一点救命的粮食。林渊的二叔也在逃荒路上饿死,婶婶后来改嫁给他人。尚未成家的三叔,为了活下去,入山做了土匪,至今音信全无。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官。知县上任后,立碑施粥,放粮救济灾民,并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林家全家这才得以死里逃生,没有全部丧命。
回到家乡后,为了重新开始生活,林家只能借高利贷来种地。
然而,利滚利的高额利息让他们根本无力偿还,田产也陆续被债主收走了大半。
曾经的“富裕中农”,如今已沦为半耕半佃,还得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下中农”。
而如今又遭遇这样的变故,看来林家仅剩的那点土地也保不住了,等待他们的结局很可能是成为一贫如洗的“贫农”。
……
“当初就不该让三子读书,老老实实种地哪会闯出这么大的祸事……”林父脸上带着昨日被恶奴殴打留下的伤痕,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满心的懊悔与无奈。
林母默默流泪,声音哽咽地说道:“读书总是有个盼头的,万一能考上秀才呢?”
林父不敢反抗恶奴的欺压,只能将心中的怨气撒在妻子身上,责怪道:“秀才没考上,倒惹出了天大的麻烦。三子买书买笔的钱,还不如用来给浩娃娶亲呢!”
浩娃,是林渊的堂哥林浩。
当年二婶改嫁时,因不便带着他这个拖油瓶,便将他过继给林父抚养。如今林浩已经二十岁了,却因为家中贫困,一直未能成亲。
林浩为人老实巴交,性格有些木讷沉闷,他缓缓开口道:“三弟从小就聪明伶俐,本就该去读书的。等他做了秀才相公,咱家就不用再出劳役了,我晚几年成亲也无妨。”
林母犹豫了一下,低声提议道:“要不,去寻珍娘和姑爷帮忙?”
珍娘,是林渊的姐姐林珍,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普通农户。
林父听后,立刻摇头拒绝:“珍娘能帮上什么忙?她还在月子里呢,这事儿可不能让她知道,免得她担心。”
一时间,全家再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只有林渊的弟弟林茂,一个三岁的小屁孩,还拖着鼻涕在地上玩耍,丝毫不知道家里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
左等右等,林父终于按捺不住,走出堂屋,拢着袖子蹲在门口,远远地张望着苏家恶奴的身影。
然而,恶奴始终没有出现,那悬而未决的威胁,就像刽子手的刀,高高举起却迟迟不落下,让人心里发慌。
恶奴没来,却等来了三个学童。
苏如鹤穿着一身华丽的丝袍,一看便知是富家少爷。
林父自惭形秽,不敢直视,连忙埋头问候道:“少爷安好!”
在这乱世之中,不管是哪家的少爷,先恭敬问候总不会出错。
林母却认出了他们,知道是儿子的同学,急忙回屋倒水,热情地说道:“少爷们请喝水。”
一路赶来,苏如鹤确实口渴了,接过陶土碗便大口大口地喝起来。他本是偷跑出来玩耍的,对这种麻烦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便对李佑说:“你来讲吧。”
李佑放下碗,拱手行礼道:“见过伯父、伯母。”
林父连忙起身,点头哈腰,惶恐地说道:“不敢当,不敢当,少爷可别折煞我们庄稼人。”
“少爷有礼了。”林母也行礼道了个万福。
林母年轻时曾在苏家做过丫鬟,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只因当年意图勾引老爷,被主母发现后扫地出门。先是被许配给一个瘸腿的老鳏夫,丈夫病死后,才改嫁给林渊的父亲。
行礼之后,林母焦急地问道:“渊娃……我家林渊没事吧?他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李佑没有说出真相,而是微笑着安抚道:“林渊无事,山长怜他聪慧,今后就让他住在清风书院里。”
“那就好,那就好。”林母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父虽然嘴上埋怨不该送儿子读书,但心里还是盼着儿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甚至在面对恶奴的欺压,即将失去仅有的土地时,全家都瞒着儿子,生怕影响他读书的心情。他们也没有去清风书院找林渊,心想儿子躲在书院里,总比回到家里受欺负要好。
李佑又说道:“伯父,伯母,林家欠的租子和利钱,今后都不用再还了。”
“真的?”林家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中满是惊喜与疑惑。
李佑解释道:“苏太公已然病逝,苏家如今自顾不暇,无暇来催租。而且,你们佃租的田亩,今后会被收为学田,山长答应多佃给你们几亩。”
林父听后,扑通一声跪下,对着李佑连连磕头,激动地说道:“多谢山长,多谢先生,多谢少爷。今后我们就是做牛做马,也一定要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谢谢,谢谢……”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磕头,呼啦啦跪了一地。
就连三岁的小屁孩林茂也跟着跪下,仿佛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李佑见林家男丁个个带伤,家中也被洗劫过,心中不忍。他没有阻拦林家众人磕头,而是留下一些铜钱,叫上苏如鹤、苏爽默默离开了。
林家人磕了好一会儿头,才发现三位少爷已经走了,地上还放着那散碎铜钱。
林父泪流满面,抹着眼泪说道:“好人啊,都是好人啊,今天可算是遇到贵人了!”
……
苏氏家族的内部纷争,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
主要是因为分出去的宗支太多,人心不齐,无法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且,附近的土地和生意,几乎都已被苏氏家族占据,再想扩张,就只能对同族下手了!
苏松年被气死的消息传出后,附近的族人纷纷趁机发难。
李佑来回的路上,已经目睹了好几场闹剧。
“不准动,这是我家老爷的田!”
“你家老爷?你家老爷都死了。你家夫人干的好事,丢尽了我们苏氏的脸面!”
“再敢扒田基,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不客气又怎样?抄家伙,揍他们!”
“……”
两伙家奴就在田边打了起来,原本属于苏松年家的田基,被族人们硬生生地扒掉,然后挪到了十几丈之外。
他们就是明抢,毫无廉耻之心。
苏松年死后,家中只剩孤儿寡母,几个女儿早已出嫁,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不仅如此,与苏松年血缘较近的侄儿、侄孙们,也纷纷上门讨债。他们声称当年老太爷(苏松年之父)分家不均,某某店铺该归自己,某某宅子该归他人,还说苏松年霸占了老太爷留下的名人字画。
张氏穿着一身丧服,带着儿子去祖宅哭诉,可族长却很“不巧”地生病了,对他们的遭遇不闻不问。
无奈之下,张氏又派人回娘家求救。她的兄弟们义愤填膺,率领上百家奴前来为她讨还公道。
然而,此举却激怒了苏氏家族的其他人:苏氏家族的内部事务,岂容外人插手?张家这分明是想抢夺苏氏的产业!
两族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已经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把知县郑乾搞得焦头烂额。
作为一县之主,遇到家产官司,本可以从中捞些好处。
可这次的苦主是苏氏和张氏,郑知县哪个都不敢得罪,无奈之下,郑知县也“生病”了,对这件事避而不谈。
两族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了械斗,还闹出了几条人命。
苏氏家族人多势众,张氏一族打不过,只好派人带着重礼,连夜赶往州府,向观察使衙门递状子。
观察使李大人很快就派了属下来到颍上。这位判官在收受了双方的厚礼后,只是草草询问了几句,便以需详查为由拖延。没几日,便借口州府有要务,匆匆返回。对外只说案情复杂,需多方查证,实则是拿人钱财,敷衍塞责。毕竟在这乱世,各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观察使大人也不愿轻易得罪任何一方。
原来,唐朝后期,地方行政以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兼理民事,其权力颇大,类似东汉末年的州牧。地方上的纠纷,往往需要通过观察使衙门来裁决。但到了唐末,吏治腐败,许多官员贪财枉法,遇到豪强争斗,往往是收受贿赂后和稀泥,这也导致地方矛盾愈演愈烈。
清风书院内。
刘风满脸讥讽地说道:“大昭兄,这苏氏的门风,可真是让小弟大开眼界啊。”
苏皓居然还能笑得出来,说道:“闹吧,就让他们闹个够。反正已经烂透了,索性把丑事都抖出来,让外人看个清楚。”
刘风一愣,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苏皓摇头叹息道:“走吧,去找詹老弟一起读书。我算是看明白了,苏氏家族已经无药可救,我只能靠自己,看能否考中进士,跳出这个泥潭。闭关读书,发奋图强,三年后进京会试,要是落榜了,就捐个官做知县。”
于是,苏皓和胡梦泰便去找詹兆恒一同读书,研习诗赋策论。三人都志在科举,平日里互相切磋学问,探讨经史典籍,日子倒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特别是詹兆恒,虽然年仅十五岁,还未取得功名,但他对儒家经典见解深刻,诗赋文章更是信手拈来,才华远超苏皓和刘风。在当时,想要通过科举入仕极为艰难,需历经层层选拔。可詹兆恒才思敏捷、博闻强识,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若假以时日,他极有可能在州府的解试中崭露头角,进而奔赴长安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一旦高中,便能踏入仕途,光宗耀祖。
三人相互勉励,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过问家族中的那些纷繁杂事。
至于帮忙整顿清风书院,苏皓只需以苏家唯一举人的身份,在关键时候表明立场即可。如此一来,他便能轻轻松松地得到颍上县管仲镇的一家商铺,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回报。
pS:各位读者大大,本书一测失败了,成绩惨淡。和编辑大大聊了一下,建议我切书,重新开。作为小萌新第一次写小说,实在不想就这么放弃掉,准备单机写到完结,我编辑大大说了,大大人很好说话,鼓励我。各位读者放心,我会写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