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有和凭借成功组织抗疫,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表现,还在伤兵营屈尊降贵,不顾恶臭躬身吸脓,这些事迹如同燎原烈火,在天京城内迅速传开。他不仅赢得了军心,更收获了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拥护,街头巷尾都传颂着他的善举与英勇。
然而,天京朝堂之上,对萧有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分化。忠王李秀成和章王林绍璋,对萧有和的军事才能和果敢决断赞赏有加,总是将他带在身边,遇到要事便一同商议,李秀成看向他的眼神都是信任与期许。
洪氏兄弟与沈真人却因此而心生嫉恨,看向萧有和的眼睛里仿佛能喷出火来。洪仁达每次看到萧有和被众人簇拥,都忍不住冷哼一声,脸上写满了不屑,私下里对洪仁发抱怨道:“这小子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凭什么所有风头都被他抢了去!” 沈真人则在一旁煽风点火,阴阳怪气地说:“他现在这么得势,以后哪还有咱们说话的份儿?得想个法子压压他的气焰。”
一日朝会,萧有和再次提出忧虑,担心清军的穴攻战术,并针对城内兵员匮乏,参考伟人的教导,创新性地提出了征用老百姓加强城防的新策略,他认为这样既能缓解战兵的压力,又能给城市里的贫民一口饭吃。他刚一说完,洪仁发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想给贫民饭吃,粮食哪里来?这还不得用到圣库,立刻跳出来反对,扯着嗓子喊道:“对付清军的穴攻之术,我们早就有成熟的办法,你的法子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实战意义,发动贫民?我看你就是想出风头!” 沈真人也连忙附和,摇头晃脑地说:“此计不妥,一帮没有经验的人,怎么能担起守御重任,到头来不仅白白耗费人力,还会让士卒疲惫不堪,有违天和,恐怕会给天京带来灾祸啊!”
虽然萧有和据理力争,详细阐述着自己策略的优势与可行性。就连李秀成和林绍璋也站出来支持,洪仁发等人也不肯退让。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瞬间乱成了一锅粥,争吵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尖锐的号角声划破长空,有士卒来报:城外清军突然发动小规模试探性攻击。众人这才暂且放下争执,神色慌张地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这场争执不过是太平天国朝堂的痼疾,内部矛盾就像一颗深埋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给天京带来致命的危机。
萧有和的心中,始终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让他喘
不过气来。他深知历史上天京城陷落的原因,他想借助自己的历史知识帮到太平天国,可朝堂上的大臣们却各怀心思,难以齐心,这也使得他的努力收效甚微。
在应对完清军的攻击后,他私下找到李秀成与林绍璋,一脸恳切,满是忧虑地说:“二位王爷,如今我们内忧外患,必须尽快找到破局之法,不能再任由内部纷争消耗我们的力量了,否则天京危在旦夕啊!” 李秀成长叹一声,无奈地点点头,神色凝重地说:“我明白,可洪氏兄弟与沈真人那边,实在是难以沟通,也不知道他们是吃错了什么药,根本听不进劝。” 林绍璋也满脸愁容,唉声叹气道:“他们一心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大局,这可如何是好?真让人头疼。”
萧有和沉思片刻,脑海里想起了伟人的教导,“实践出真知……”。他提出不如先从百姓和士兵入手,用实际行动展示新策略的成效,以此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于是,他们带领士兵在部分城墙下秘密开展新的防御工事建设。百姓们得知后,纷纷自发前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场面热火朝天。
洪氏兄弟和沈真人得知此事,感觉到萧有和是在开玩笑,虽然不喜,但也不看好,等着看笑话。当然日常暗中使绊子少不了,一方面他们让手下四处造谣,说萧有和是在浪费民力,一方面不按时保障征用民夫伙食,企图破坏他的计划。
但是,他们小瞧了被动员的群众,低估了他们的力量有多大。随着工事逐渐建成,清军不管是穴攻尝试,还是夜晚偷袭,都被协防的老百姓发现,成功预警,抵御成功。事实证明,发动群众参与到防御中,能够成功抵挡住清军的进攻。事实摆在眼前,胜于一切雄辩。朝堂上支持萧有和的声音越来越多,他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可他心里更清楚,更大的危机仍在前方,天京的命运依旧悬于一线。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天京沦陷之日,如同一把锋利的剑高悬头顶,正步步紧逼。随着城内形势愈发恶劣,太平天国内部开始出现了投降的倾向。一些胆小怯懦的将领,私下里与清军暗通款曲,偷偷传递情报,试图为自己谋求出路。
萧有和得知此事后,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他与李秀成、林绍璋紧急商议对策。特别是韦俊投降的事传来,萧有和气得满脸通红,愤慨地说:“这些叛徒,在这关键时刻竟想背叛天国,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李秀成神色凝重,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点头道:“必须尽快揪出意志不坚的人,稳定军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天京恐怕就要毁在他们手里了。”
于是,他们暗中安排人手调查,日夜巡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很快,他们掌握了部分将领通敌的证据。在一次朝会上,萧有和当众揭露这些叛徒的行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震惊,有的愤怒。洪氏兄弟和沈真人虽心怀不满,但也不敢公然为叛徒说话,只能在一旁暗自咬牙切齿。那些通敌将领被当场拿下,可投降的暗流仍未彻底平息,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随时可能再次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