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县学宣布,八月初一进行夏考。
考试难度按照乡试标准走。
所以,沈淮刚回到县学,便开启学习模式。
夏考实行文书加奖金模式,前三名不仅有文书还有奖金,第三名到第十名,只有物品奖励。
当然,这次的物品奖励,都是好货。
所以消息一出,大家开始卷起来。
沈淮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当然,他这个计划是有周期性的,因为他在不同时段,学习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计划随时调整。
但是练枪、练字这两样,是雷打不动的。
林致远、顾舟、苏郁白见沈淮这么努力,中午干脆不回家了,直接在饭堂吃午饭,然后去藏书阁看书。
上完下午的课,继续进藏书阁,晚上亥时(九点)才回家。
要是下雨,就跟班上的同学挤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起来晨练,接着晨读上课,一刻不敢松懈。
有些人坚持了几天就想偷懒一下,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不得不卷起来。
大家以沈淮为标准。
沈淮起,他们起;沈淮睡,他们睡。
这期间,沈淮还要抽空去县衙,听谢知县的指点,有时候知县没空,他就在书房看书看邸报练练字。
去的次数多,但谢知县有空的次数少,一般都是去三四次得指导一次。
但谢大人的一次指点,却能让沈淮收获很多很多。
主要是谢大人已经做官,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事情的办法,都跟教谕和教授完全不同。
他的观点和看法,让沈淮的思维和格局更为开阔。
夏考前夕,谢知县丢一份真题给沈淮。
“这是京城的乡试真题,你试试看。”
不试不知道,一试泪两行。
太tm的难了。
第一场经义、诗赋为主;第二场论、判语、昭、诰、表等写作;第三场三篇策论。
沈淮觉得,第一场是最容易的。
可诗赋的立意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富有画面感、有情绪升华,还要有内容深度。
同样的载体,立意却比院试之时拔高了好几个度。
而且,不是直接给你一个主题,还要你先审题。
比如题目里的‘黄花’,你要先弄清楚是指什么,要是审题错误,那么这道题基本就凉了。
第二场,则是根据某个州府真实发生的案例,让你去分析判断。
那些案例,看似简单,实则里面涉及的不仅是律法还有人性道德。
比如亲儿子告发亲爹这种案子,从律法角度该如何,从亲情孝道出发又当何如,该怎么舍取,理由又是什么?
你都得有理有据,既符合律法又贴合道德。
第三场的策论,一共要写三篇。
一篇是时事政治相关,一篇是关于经济民生的,一篇是文化教育相关的。
时政这块,涉及当时政局、政策措施,沈淮之前看过邸报,知道的有限,所以这道题,绞尽脑汁都写不好。
后面两题,沈淮能答。
最后提交上去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的。
果不其然,谢知县看过之后,立即点出他的问题所在,沈淮虚心接受,并诚恳的向谢知县请教。
其实,沈淮的四书五经,基础扎实,但对整个体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虽能灵活运用其中的知识,却了解的不够透彻。
到了乡试这一步,仅了解表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挖,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然,这跟见识和阅历有关。
有些东西,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策论的破题思路很好,但功力还不够深厚,差了点火候。
诗赋的立意,不够高远,用词也不够精简优美。
另外就是时政,知道的太过片面,不足以纵观全局。
沈淮存在的问题,在谢知县看来,并非什么大问题。
只要基础打得好,思路灵活,又肯努力,有的是办法提升。
“先回去夏考吧。”谢知县摆手,“等夏考结束,再想办法提升就是。”
“多谢大人指点,学生先回去了,改日再来请教。”
沈淮离开县衙。
回到江湾畔,他拿出墨香阁的真题跟京城真题做比较。
难度差距很大。
京城的真题,问题比较刁钻,策论题考的几乎都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发生过的。
墨香阁的真题,也有难的,但比起京城的真题,小巫见大巫。
沈淮突然想起一句话: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别人出生就在天子脚下,而他们要付出十几年的努力,才能拥有别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
同人不同命。
沈淮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同时也在告诉自己,要努力。
出身没法改变,但是科举可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抱紧知县大腿,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夏考这天。
整个县学被封起来。
教室、校武场,都被征用。
沈淮按照流程领取考号,这次,他选到了校武场的位置,烈日高照,上头只悬挂着一块布,让光线没那么刺眼而已。
卷子还没下发,便热得汗流浃背。
好在沈淮平时锻炼,晒了一下很快就适应了。
题目是教谕和教授一起出的,但教谕觉得题目比起正经的乡试,还是差了点意思,便让知县参与出题。
知县出手,题目难度瞬间拔高。
第一场,大家的表现还挺正常的。
到了第二场,很多人就开始吐槽了,说题目刁钻,甚至还有人说,现实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和事。
因为其中的律法题目,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和三观。
沈淮听了,只能表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第三场的策论最难。
沈淮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他对时政缺乏了解,所以答题的时候束手束脚的,好在后面两题,他会。
三场结束,大家均是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沈兄,那道律法题,你是怎么答的?”
刚出考场,赵云堂和梁岸就追了上来,尤其是梁岸,还挡住沈淮的路,“沈兄,子告父,就算大义上占得住,那孝道呢?”
没错,律法题就是子告父。
跟沈淮上次写的真题一样,但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答案也天差地别。
“这就是法大还是孝大的问题了。”沈淮开口,“子告父,在世人看来,就是不孝,可若是为了国家大义挺身而出,那么他就是忠肝义胆之辈。
先有国后有家,家国面前,个人之孝在后,梁兄觉得呢?”
梁岸却认为,“可他连亲爹都能告,这种人真的靠谱吗?”
“自古以来,不乏大义灭亲之人,像真题上出现的人,同样是惊才绝艳之辈。”
赵云堂问,“这样的人,还会被朝廷重用吗?”
沈淮两手一摊,“我也不知道。”
子告父,口碑肯定是两极分化的。
至于是否还被朝廷重用,看皇帝的态度。
“原来你们在这啊。”林致远和苏郁白从另一头走来,“表弟,我和郁白兄正要去找你呢。”
沈淮看过去,“找我讨论题目?”
“考都考完了,还讨论做甚?”苏郁白直接摆手,“夏考结束,县学会放二十天的假,我是过来约你去打猎的。”
沈淮想了想,“我可能要回家几天才上来。”
“没事,我也要躺几天,放松放松,等你上来了,我们在去也不迟。”苏郁白说着,将手搭到林致远的身上,“不过,我跟林兄还约了去郡城,你要是上来的早,我们就一起去。”
沈淮问,“你们打算去几天?”
林致远笑道,“县城待腻了,换个地方待几天,路程来回就去了两天,怎么也要在郡城待三天以上,不然没什么玩头。”
“那表哥记得去金麟阁,给我带两本诗文回来。”
“哈哈,就知道你好这口,放心,一定给你带。”
几人有说有笑。
走出校场时,陶行简、顾舟、赵勋几人从前面走来。
“沈兄、林兄、梁兄,夏考结束,我们几个正要出去搓一顿放松放松呢,你们几个要不要一起?”赵勋主动问。
梁岸和林致远看向沈淮,“你去吗?”
沈淮觉得这个可以有,点头道,“那就去呗。”
几人去了常来酒楼。
点了一桌菜,两壶酒,一边吃一边讨论夏考题目,一边规划假期要做什么,其他人目标很明确,不是学习六艺就是出去玩几天,只有沈淮和陶行简,要回家收稻谷。
沈淮是真回去收稻谷。
陶行简是想念妻子了,要回家陪媳妇。
大家规划不同,但不妨碍大家对假期充满期待。
吃饱喝足后,各回各家。
夏考结束,不用去县学上课。
三日后公布成绩时,教谕会公开上课,给大家讲解真题,然后才正式放假。
这三天,沈淮在家做豆干,看看书,浇浇花。
或者去墨香阁转转,看看有没有新书。
时间一晃,三日过去。
成绩公布这天,公告栏下方,围着一堆学子。
“又是沈淮夺魁。”
“顾舟还是老二。”
沈淮刚过去,就听到有人提自己。
他看向名单,自己确实是第一名。
顾舟的名字,排在他后面,第二。
但见识过京城真题的难度,沈淮表现的很淡定,仿佛夏考第一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一般。
“沈兄,恭喜了。”顾舟主动向沈淮道喜。
“顾兄客气了。”沈淮拱手,“夏考结束,不知顾兄有什么打算?是在家苦读还是外出游学?”
顾舟为期两年的课程结束。
颁奖之后,他就不用来县学了。
除了顾舟,同班的赵勋、孙文成几个也是。
他们走后,县学会根据成绩排名,升几个人进甲班。
“我打算去周边的府城看看,若是遇到好的诗集,给你带两本回来。”顾舟知道沈淮经常买诗集。
沈淮的脸上瞬间有了笑容,“哎呀,真是太感谢了。”
墨香阁的诗集,他都快看腻了。
“沈兄客气了。”
两人聊了好久,才继续看入榜名单。
林致远这次发挥的不错,冲到了第十,可把他高兴坏了。
秦靖西这次,没有上榜,心里有些失落,但考的时候,他已经预料到了,所以一点也不难过,还笑着跟林致远说恭喜。
陶行简、赵云堂几人,也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诗赋表现不足,律法学不精,时政缺乏了解。
诗写的不好,可以多看多练;律法不精,可以多看多背多看案例;可时政这块,他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好在,他们四书五经的基础打得不错。
不至于在束手无策。
教谕上公开课讲解题目的时候,大大方方的点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具体并且可执行的办法。
最后,他还强调:有条件的学子,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周边的府城看看,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条件不允许的学子,遇到问题多思考。
多跟村里有外出经历的亲戚或者长辈聊天,增长见闻,别一天到晚只知道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是书呆子,不是科举之道。
读书,一定是走出来的,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这下,大家都有了方向。
不羡慕,不内耗,只管努力。
颁奖仪式上,沈淮代表县学诸生发表讲话,同时分享一些自己的答题技巧。
全场安静。
大家都竖起耳朵听。
颁奖结束,大家纷纷将沈淮围住,跟他讨论答题思路和破题技巧。
沈淮见人太多,干脆拉顾舟出来,让他帮自己挡一点。
顾舟也没生气,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心得。
第一第二练手,杀伤力无敌。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就是离场的教谕,也忍不住回头看两眼。
然而,人一多,就很容易歪楼。
起初大家是奔着取经来的,结果聊着聊着就离题了,而且大家还聊的挺起劲的,纷纷炫自己去过哪里哪里,遇见过什么神奇的事情。
你一句我一句,轻松又有趣。
直到傍晚,大家才纷纷散去。
沈淮拿着文书、二两奖金,高高兴兴的朝江湾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