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沈七刀和沈继业将两百罐腐乳装车后,便跟沈春兰进城了,送菜和接送沈淮沈林上下学的事情,落在了沈继辉身上。
沈家的腐乳存货,一夜之间告急。
林氏赶忙去翠花家通知翠花爹做豆腐,然后带着黄氏去瓷窑。
她们听取沈淮的意见,定制了三种规格的罐子。
一种是大罐子,两斤装的,方便拉去集市散卖;一种是一斤装的,这种规格比较常见,林氏一口气买了一百个;
另外一种是小罐的,可以装十块到十四块腐乳。
林氏定了两百个。
一切就绪之后,请四房两位媳妇过来帮忙打下手,至于核心部分,林氏和黄氏有心捂着,两人压根接触不到。
红腐乳需要发毛霉,这个工序,林氏和黄氏把控不好,暂时由沈淮带着沈月和沈杏做,目前还没到装罐的环节。
三天之后,沈七刀和沈继业从县城回来。
看到堂屋和空房间堆得满满的罐子,十分惊讶。
“我们就出去两天,你们这是做了多少?”
“整整一百罐。”沈淮成就感十足的伸出一根手指,笑着说道,“奶奶还定了两百个小罐子,明天就能送到,而且我还调整了豆腐块的大小。”
不管是豆腐板块的厚度,还是切割尺寸的大小,做了标准化。
这件事,他跟翠花爹提了,保证压制出来的豆腐板块,厚度基本一致;切割的时候,沿着设计好的方条进行切割。
这样切出来的豆腐块,大小十分均匀。
沈七刀和沈继业听言,纷纷去灶房看,都笑着夸沈淮聪明。
沈淮只是笑笑。
心里却明白,自己是有点强迫症在里边的。
“爷爷,宅基看的怎么样了,合适吗?”
“已经拿下了,总共花了三十五两呢。”沈七刀满脸笑容的拿出地契,“地方有些偏,但是周边并不荒凉,对面还是衙门的训练场地呢,安全。”
沈淮接过地契一看,上面写有沈七刀的名字,还有官府的盖章。
以及具体地址和宅基面积大小。
“三亩半?”沈淮惊呼,“爷爷,这宅基也太大了吧?”
沈七刀直接笑起来,“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宅子,前前后后加起来可不止三亩半呢,既然打算在县里买宅基,自然是要买大的才好。
而且看风水的先生也说了,读书郎要多在宽敞的地界待着,才能养出好胸襟和好志向。”
沈淮笑笑,“还是爷爷看的长远。”
心里却在想,所谓的风水先生,肯定是拿他读书郎的身份做文章。
像前世被热捧的学区房一样,商家拿捏住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腰包。
不得不说,风水先生是懂心理学的。
“从今天开始,我们也是在县城有地的人家了。”沈七刀笑着将地契交给林氏,“收好来,别搞丢了。”
林氏看不懂地契,但不妨碍她激动到手抖。
接下来的日子,各家忙着秋收。
学堂放了一个月的假期。
这期间,沈淮白天帮家里干农活,收工后跟家人一起腌制豆腐,晚上挑灯夜读到十点半。
沈继业和沈七刀更是忙到起飞,为了不影响送货,干脆请四个人帮忙收稻谷,然后火速犁地,播种黄豆。
种豆芽每天消耗不少黄豆,所以沈家今年不打算种油菜了。
十六亩水田,四亩旱田,加上塘沟的两亩菜地,全部用来种黄豆。
忙完这些,开始采摘桐油果。
今年的收成不错,总共卖了四千斤,收获二十八两银子。
前三年种下的第一批树苗,今年也结果了,尽管收成很少,却是个不错的开始。
所以育苗的种子,沈家挑了又挑,十分仔细。
这时候,林家又下了两百罐的订单。
沈大姑还反馈,腐乳在郡城卖得不错,还让他们多做点红腐乳,说红腐乳更受有钱人的青睐。
沈家接到消息后,开心的不行。
送货的时候,趁机推荐小罐的。
林老爷和林二爷验货之后,一口气定了两百罐。
酒楼那边,只有两家愿意合作,并要求沈家每月月底送一次货,需要时还要给他们补货,沈继业一琢磨,觉得两家酒楼的订单加起来只有三十罐,专门跑一趟县里不划算。
便借此机会,他拿着样品,跑去食肆、客栈、杂货铺等寻求合作。
经过一番努力加软磨硬泡,还真拉到订单了。
有一家食肆和一家客栈打算先试试,所以订单量不高,但对于沈继业来说却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至于杂货铺,先选择寄卖的方式。
等订单步入正轨,天气也逐渐变冷。
沈淮在学堂这边,进展很快,已经学到《中庸》的内容,小魏夫子对他的要求比上半年还要严格两分,布置的课题难度也随之增加。
此时写的文章,不管是数字还是深度,都在增强。
写诗方面,沈淮暂时还没领悟到精髓,依旧是狗屁不通,但比刚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是有了一点点的进步,至少他做到押韵了。
嗯,强行的押韵也是押韵。
进入腊月之后,沈家的订单量逐渐增多。
快过年了,腐乳成了大家购买年货的选择之一。
有些人平时舍不得买,趁过年的时候买一点尝尝味;稍微有条件的,买回去当调料;也有的人买回去当年礼走亲戚。
集日的时候,散装和小罐装很受欢迎,林氏婆媳出摊不到半天就卖光了。
沈继业预测到后期可能还会爆单,赶忙请大房、二房、四房的女眷过来帮忙。
因为豆腐需求量大,导致翠花爹都没时间去渡口集市卖豆腐。
沈家这边忙着制作腐乳,也没时间去集市卖黄芽菜,干脆请沈继亮和沈江帮忙。
沈淮也很忙。
白天忙着练枪,忙着制作腐乳和研究新品,晚上忙着背书练字写课业。
没过多久,林家下了一个大订单,足足五百罐,其中红腐乳就下了两百罐,差点将沈家的库存给干光了,吓得沈淮枪都不敢练了,急忙去给豆腐发酵。
直到年二十七,沈家才暂停售卖活动,安心在家过年。
开春之后,沈家将鸡圈往后挪动五十米,接着在水井的另一边搭建两间木屋,一间专门用来发毛霉的,一间用来发豆芽的,还搭了一个草棚,用来放置罐子的。
灶房面积小,人多了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