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子穿着儒生长衫,不急不缓的走过来。
他留着胡须,两鬓斑白,看起来像那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蔼中又带着两分文雅。
后面的小魏夫子,依旧如上次看到的那般平易近人。
沈七刀和沈继业连忙起身见礼。
“二位不用这般客气,随意些便好。”魏夫子抬手示意,“请坐。”
双方寒暄的时候,沈淮发现爷爷和父亲明显比上次拘谨,好在魏夫子比较会聊天,气氛才慢慢变好。
聊的内容,都是沈七刀和沈继业熟悉的。
比如:今年的稻子收成如何;家里平时种什么;是否养鸡养猪等等,都是很家常的东西。
沈七刀和沈继业丝毫不敢怠慢,都认认真真的回答了。
聊着聊着,话题不知不觉就扯远了。
沈七刀一激动,就将自己年轻时,上阵杀敌的光辉事迹给说了出来,两位夫子听后,钦佩连连。
尤其是小魏夫子,暗自佩服。
建功立业,是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渴望的,知道沈七刀能够在战场上挣到军功,心里不由得佩服起来。
沈淮也佩服魏夫子的社交能力,而且整个过程,他们都是温文有礼的,并没有一丝不耐或者看不起。
所以魏家学堂比其他私塾厉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之后,魏夫子当场考了沈淮几个问题,见他顺利答出,又一副还有余力的自信模样,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就是拜师环节。
魏夫子亲自为沈淮正衣领,再由小魏夫子带去叩拜圣人孔子的画像,然后在回来给魏夫子敬拜师茶。
魏夫子喝了茶,教导沈淮要尊师重道,勤奋好学,行善向上。
接下来就是行开蒙礼。
魏夫子手持朱笔在沈淮的额间点上朱砂,寓意开启明智,因为‘痣’同‘智’,然后还教沈淮做人做事的道理。
开蒙礼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沈七刀和沈继业连忙把束修和拜师六礼奉上,旁边的管家都接下后,魏夫子又教导了几句,然后将一部分芹菜和葱退回给沈淮作为回礼。
芹菜代表勤奋,葱代表聪明,这种回礼表示老师对学生的祝愿,希望学生聪慧勤奋,不断进步。
之后,魏夫子还送了沈淮一支毛笔,“字如其人,望你日后能写出一手好笔字来。”
沈淮郑重的接过毛笔,“多谢夫子,学生日后一定会好好练字,不辜负夫子对学生的期望。”
拜师礼到这里就结束了。
沈七刀和沈继业提出辞别后,就带着沈淮离开了魏家学堂。
“父亲觉得此子如何?”
看着沈家三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小魏夫子开口问道。
魏夫子抚着胡须,“尚可。”
小魏夫子听言,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都说三岁看老,此子出身农家,言行举止却大方有度,将来成就必定在你我之上。”
魏夫子抚须,笑笑不语。
“沈家家境殷实,不像别人那样,需要全家勒紧裤腰带,缩衣节食才能把孩子送进学堂。”
小魏夫子看向自己的父亲,“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无非是觉得三百千太容易,看不出深浅。
可整个龙溪镇不过两万人,又有几个孩子有机会进学堂呢?”
三家私塾加起来,不到五十个学生。
能读书的孩子,已是万里挑一。
魏夫子开口了,“十年寒窗,看的不仅是学生的天资和毅力,还要看他背后的家世,若是家里支撑不起,天才也会半路腰斩。”
这样的例子,他看到太多了。
孩子聪明好学,却因家境困难,被迫离开学堂,与功名无缘。
毕竟,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耗费,不是一般人家能扛住的。
这下轮到小魏夫子沉默了。
出身微寒,就像是一把枷锁,扼制了想要向上的命运。
难以抗衡,无法挣脱。
若不是前朝末年,有人科举屡次不第后掀桌造反,屠戮大半世家门阀,恐怕他们这些连寒门都算不上的农家子弟,连念书的机会都没有。
“事在人为。”见儿子情绪不高,魏夫子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这才哪到哪呀,把心放宽些,自有花开日。”
魏家父子的对话,沈淮三人一无所知。
此时,他们正在猪肉铺询问肉价。
沈淮这才知道,前后腿肉十六文一斤,最贵的是五花肉,二十文一斤,而下水就便宜很多,六个铜板就能买一斤。
很多人不愿买下水,不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而是调料所需的白酒、花椒、酱油需要另外掏银子。
而且炒下水也相当耗油。
若没有这些调料,那股味就能劝退很多人。
当然,贫苦人家没得选,对他们来说,下水不好吃也是肉,总比吃野菜的强。
花椒、茱萸、葱姜蒜这些,沈家都有种,酱油也不缺,只不过是有肉的时候,林氏才会从柜子里拿出来,其余时间都锁在柜子里。
沈七刀问了一圈价格后,果断掏出十二个铜板,买了两斤下水,再转去杂货铺买种子,然后回家。
“顺利吗?夫子有说三郎进哪个班没?”
几人刚进院门,林氏和黄氏连忙从屋里走出来,“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沈继业提着下水绕去灶房,“明天正式上课,至于哪个班,夫子没说,不过这次我们见到魏夫子了,魏夫子对三郎印象不错,还和爹聊了好久呢。”
黄氏一脸笑容,“我们三郎聪明,夫子自然喜欢。”
“明日就进学了,那几点得到哪里?”林氏问,“交束修的时候,你们给三郎交伙食钱了吗,可别上学第一天就饿着肚子。”
沈七刀从牛棚走来,“早上辰时(七点)开始上课,酉时(五点)下学,明早卯时就要从家里出发了。
今晚得早点睡,不然第一天就迟到可不好。”
黄氏和林氏听言,赶紧去做午饭了。
香喷喷的猪杂,吃的大家满嘴流油。
饭后不久,沈淮就被沈继业赶去洗头洗澡,还让他提前把明早要穿的衣物、书袋准备好。
晚上亥时刚过一刻钟,又把沈淮赶回房间睡觉。
第二天,沈淮是被黄氏叫醒的。
睁眼一看,窗外黑麻麻的一片,外面也很安静,安静到后山偶尔传来的动物叫声都能听到。
洗漱、穿衣、背上书袋,沈淮高高兴兴的坐上牛车,朝魏家学堂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