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一团团火球在距离日军炮兵阵地三百多米的地方升腾起来!
“八嘎!支那重炮!向重炮联队通报,咱们立刻撤退!”
很快这处日军75毫米山炮阵地上的火炮一门门被日军拖了下去。
而在距离该炮兵阵地后方五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包,它的位置已经相当接近孟关。
就在这里,日军第七重炮联队的 12 门九六式 150 毫米榴弹炮和 6 门九六式 203 毫米榴弹炮严阵以待,它们的炮口正对着远征军的 105 毫米榴弹炮阵地。
日军的炮兵们迅速而精准地进行着测算,准备对这处 105 毫米榴弹炮阵地发起猛烈炮击,以摧毁这个对他们构成威胁的目标!
不得不说,日军的炮兵素质确实相当高,在短短两轮炮击后,一枚枚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了荣誉一师直属炮兵团的 105 毫米榴弹炮营阵地上,爆炸掀起的烟尘和火光瞬间将这片区域笼罩。
面对如此凶猛的炮击,炮兵指挥官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撤退命令:
“立刻撤退!”在这种情况下,保住士兵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来不及拉走的 105 毫米轻型榴弹炮,只能忍痛舍弃了。
这是宋天一直以来拼命强调的原则——人的生命比武器装备更重要!
然而,日军的炮击并没有停止,“轰轰”声中,一枚枚威力巨大的 203 毫米高爆弹继续在炮兵阵地上爆炸,卷起一个个巨大的火球,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炼狱。
看着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那些刚刚气喘吁吁地躲进防炮掩体的炮兵们,一个个都被吓得脸色煞白。
惊恐地望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暗自庆幸自己能够及时躲进掩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他们再晚一点进入掩体,或者还妄图将那十二门 105 榴弹炮抢下来,那么在如此恐怖的火炮威力面前,恐怕连一点渣渣都剩不下了。
就在这时,加入炮击的不仅仅有日军的 150 和 203 榴弹炮,位于孟关的炮兵阵地上,那 12 门八九式 150 毫米加农炮也开始发挥出其高达 米的射程优势,加入到了这场猛烈的炮击中。
一时间,整个远征军控制的阵地上,到处都是翻滚的火球和滚滚浓烟,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压过了一切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恐怖的炮火所吞噬。
而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日军的战车联队,冲破了那淡淡的薄雾,气势汹汹地向远征军驻守的阵地发起了攻击。
“立刻找到日军炮兵阵地的位置,让155加农炮群立刻展开反击!”宋天原本还在胡康河谷。
听闻日军发起攻击后,立刻乘坐运输机来到前线,同时立刻再次兑换了24门美制155m1型加农炮!
空中的侦察机与战斗机也开始向着日军后方飞去,只不过日军的陆航战斗机拼命的拦截。
双方不断在空中遭遇,相互间拼命追逐厮杀,不时的有战机拖着浓烟从高空坠落下来,在地面上升腾起一团火球。
“找到了!找到小鬼子的远程炮兵阵地了!”
随着24门155加农炮炮口喷射出灼热的火焰,日军炮兵也渐渐失去了对战场的主宰(一般加农炮的射程要远超过榴弹炮,只是精度没有榴弹炮高!)
双方的炮兵开始大规模的炮战,日军凭借士兵的素质,而远征军则凭借数量与火炮质量堆上去。
随着越来越多大口径火炮的加入,哪怕远征军炮兵素质远不及日军,可是凭借三倍于日军的数量渐渐的开始在战场上将日军炮兵压制下去。
“轰隆隆”的声响响彻前沿阵地,日军上百辆坦克慢慢出现在第一旅士兵的眼中中。
“小鬼子出动了坦克!大量的坦克!”
“所有反装甲小组做好准备!”
前线的指挥官不断的在各条壕沟里面来回奔波,鼓舞士气!
“吱呀!吱呀!”
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声音传来,一辆坦克表面全部堆放着树枝树叶伪装的谢尔曼坦克冲出了树林。
接着又是一辆、第三辆!一直到数十辆谢尔曼坦克全部涌出丛林!
“冲上去!撕碎这些支那战车!”
在丛林边缘地带,120 余辆日军战车突然发现了一支从森林中冲出的远征军装甲部队。
这些日军战车立刻调整方向,像饥饿的狼群一样,加速冲向了这支远征军装甲部队。
日军的战术布局十分明确,他们以二式和一式坦克作为先锋,冲在最前面,而 97 式战车则拖在后面。
他们寄希望于那门短身管的 57毫米坦克炮能够摧毁那些强大的美制坦克。
然而,由于这里地处丘陵与丛林的边缘地带,双方的视野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起伏的地形和树林地带淡淡的薄雾,使得双方都难以看清对方的具体位置。
为了保证一定的命中率,双方只能尽可能地停车瞄准射击。
相比之下,谢尔曼坦克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的装甲更厚实,观瞄设备更为先进,火炮口径更大,炮弹的威力更大更强,特别还有专门的穿甲弹配备,这些都远非日军坦克所能比拟的!
就在森林边缘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的时候,第一装甲旅的第一营下属的第三装甲连的 6 辆谢尔曼坦克已经如同一股钢铁洪流一般,以楔形队列迅速压向了日军的装甲集群。
75 毫米 m3 坦克炮的炮管在穿透薄雾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寒光。
车长杨天宝紧盯着潜望镜,目光如炬,死死地盯着对面不到两公里处的日军装甲集群。
此时,日军的装甲集群正以三三制队形展开,犹如野狗群一般,气势汹汹地向森林边缘疾驰而来。
它们的速度不慢,所过之处,掀起了漫天的灰尘,如同一股黄色的沙尘暴,将日军坦克严密地笼罩在其中。
随着双方距离的不断拉近,紧张的气氛愈发凝重。当距离缩短到 800米时,杨天宝车组的 75 毫米坦克炮终于迎来了最佳的攻击时机。
“轰!”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口喷射出一团耀眼的火光,如同一颗燃烧的流星,划破长空,直直地冲向日军装甲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