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冷笑一声,说道:“在下不过一介书生,从未上过战场,却也知晓用兵之道。燕王虽威名在外,但实则不堪大任。”
朱棣听后微微一愣,随即轻笑一声,环视四周将士,朗声道:“我朱棣十六岁从军,随徐达将军南征北战,浴血奋战多年,岂是你这般未曾杀过生的文人所能妄加评判?”
“难道我就不配吗?”
“若连我都算不得合格,那这世上怕是没几个人能担此重任了。”
李景隆冷哼一声:“本以为状元郎有何等非凡之处,今日一见,不过徒有虚名罢了。既然如此热衷于附庸风雅,何苦来这荒蛮之地?北平可是虎狼之地,乃我大明边疆重镇。”
话音刚落,营中将士哄堂大笑,笑声中满是嘲讽与轻蔑。
李景隆神色如常,毫无动摇,缓缓说道:“殿下是否觉得我的话有所偏颇?”
朱棣眉头微皱,嘴角浮现出一丝玩味的笑容:“你当真以为自己说得对?”
“在下只是客观陈述,殿下确实缺乏统帅之才,至少现阶段如此。”
朱棣笑意渐消,眉宇间透着几分怒意:“你再说一遍,我朱棣是否适合领兵!”
“不适合。”李景隆坚定摇头。
“你以为我不敢取你性命吗?纵使你是状元又如何,即便你是朝中重臣,我朱棣要动手,圣上又能奈我何?”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李景隆颔首道:“殿下所言非虚。”
“只因你是燕王,天潢贵胄,生来便握有生杀大权。”
“然则,是你自己坚持要我点评,我只是就事论事,仅此而已。倘若抛开你的王室身份,你那些引以为豪的战功又有几成能得到认可?”
“先锋、攻城、夺旗之类功劳固然令人敬仰,但其中水分几何,恐怕只有天知地知。”
“殿下真正于战场建立的功绩,若按实情论赏,殿下又该排在哪个位置?”
“自古以来,可有天生的将帅之才?”
“有的。”
“还不止一个两个。”
“且不说远古的汉唐时期,大明自身就有李文忠这样的天生英才,当今圣上也是其中之一。”
“真正的天才将帅,不会被世俗所限,只要给予他们几次机会,他们很快就会崭露头角。”
“殿下十五岁入伍,如今二十五岁,但在军事上仍是 ** 淡淡,这还是因为殿下身为陛下子嗣,得到极大的宽容和众多机会,即便如此,殿下仍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世间可有后天成为统帅的将领?”
“自然也有。”
“只是现在这位燕王殿下让人察觉不到这种潜力。”
“我不认为殿下适合领军,殿下一路顺遂,因出身的关系,自幼便受军中将领的诸多迁就,对治军、练兵、乃至整体筹划都很粗疏,不过是个莽夫,只会冲锋陷阵。”
“这样的人又怎能担当统帅之职?”
“如今圣上深居宫内,徐达大将军仙逝,加上北元将领凋零,以及许多明军将领辞世,这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但若论实际操练和治理军队,殿下确实能力不足。”
夏之白毫不退让。
现今的朱棣的确无法独当一面。
尽管后世很多人将朱棣与李世民相比,但实际上两人差距不小,朱棣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缩小版的朱元璋,单论军事,朱元璋尚且难以超越李世民,更何况是规模更小的朱棣呢?
朱棣脸色阴沉,握刀的手紧了紧。
他心中起了杀意。
从小到大,这是头一次有人这么评价他。
而且还是在他最引以为傲的军事领域。
他私下里总喜欢把自己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还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在其下,只是缺少展示的平台罢了。然而现在,陈怀远却一语道破 ** ——他根本没有那样的实力。
尤其是他父亲并不认可这一点。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忍怒火,冷眼瞪着陈怀远,说道:“陈怀远,你真是能言善辩啊。我这位燕王竟让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倒是有胆量。”
“不过,你在军事方面又懂多少?”
“莫非你以为看过几本兵书、学过些许兵法、知道几个古人故事,就能在我的面前大放厥词吗?”
“当年我朱元璋在战场上拼杀时,你恐怕还不知身在何处呢。”
“我也算是糊涂了,差点信了你的鬼话。”
“我的军事才能,无需你评判,我手下的将士,他们的态度便是最好的证明。”
朱元璋拔出腰间佩刀,大声道:“儿郎们,现在有人质疑我这个燕王不懂练兵、不懂治军。你们跟随我多年,出生入死,今天就告诉我是与不是,我朱元璋是否懂得带兵治军?”
“我要你们说实话。”
朱元璋的话,既带着调侃,又透着轻蔑。
哈哈哈!
听到这话,周围的士兵爆发出一阵哄笑。
这些头发花白的老兵,此刻咧嘴笑着,而年轻士兵则笑得东倒西歪。他们的笑容充满了嘲讽、轻蔑,甚至是厌恶,甚至还有人露出凶狠的表情。
看到这一幕。
朱元璋也笑了起来。
他双手撑着下巴,挑衅地看着陈怀远。
他相信。
听到士兵们的回应,陈怀远应该明白,他并非不懂练兵,而是深得军心。
陈怀远笑了笑。
他缓缓来到朱允炆身边,平静地说:“殿下觉得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既然殿下想听,那我就简单讲讲。”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很多人以为这是形容谋士的,但实际上,对一位统帅也同样适用。”
“殿下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贤臣良将。”
“被称为军事家的人不多,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也涌现了不少。”
“从战国时期魏舒创立重步兵方阵开始,到孙武开创运动战、总体战,并且首次改良方阵和编制。”
“接着孙膑彻底奠定了兵器作战的格局,几乎改良和创造了所有基础武器的战斗阵型,比如刚才殿下展示的小队方阵、线列、圆阵、锥形阵等。”
“之后吴起在体制上实现了突破。”
“华夏从此建立了基层士兵选拔制度、职业军队制度、规范化训练制度,以及步兵训练模式。”
“再到刘邦的多线协同演练,韩信的步骑结合战术,项羽的编制化重骑兵。”
“.”
“他们每个人都在军事领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大明也有这样的人物,就是已故的中山王,徐达。”
“我对军事并不精通,但也有所了解。”
“所以只能说我是纸上谈兵,或者只会‘筑坚固堡垒,打僵硬战役’。”
“以我的浅薄眼光看,殿下连‘筑坚固堡垒,打僵硬战役’的能力都未完全掌握。”
“或许在殿下看来,陛下把殿下放在北平这样一个军事要地,足以看出陛下对您的重视与信任。”
“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陛下特意安排的呢?因为殿下现在更适合冲锋陷阵的角色,在战略布署方面,陛下从未考虑过与殿下商量,更没有想过赋予殿下战场决策权,殿下只需按照陛下的意愿行事即可。”
“剩下的事情,陛下会提前安排妥当。”
“这样的人物,大明军中多得是。”
“倒不是说殿下不行。”
夏子白的话语让朱瞻潜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冷冷说道:“身为统帅,自当遵从军令。”
“这难道还能成问题?”
夏子白微微一笑,慢慢走到军阵前,轻抚将士们的甲胄,笑道:“既然殿下好奇差距,那我倒要问问殿下了。”
“殿下在北平多年,也曾多次参与北征,敢问殿下对北胡军力了解多少?这些年是否绘制了详尽的草原地图?又或者在北平安插了多少眼线,买通了多少官吏?对北胡大营的驻扎地,是否有明确的情报?北胡的粮草运输线路,殿下可曾查探清楚?”
夏子白接连问了许多问题。
朱瞻潜脸色沉了下来。
这些问题,他根本回答不了。
他不过是个亲王,哪有能力收集到如此多的信息?
若是他真的掌握了这些情报,早就挥师北进了,又怎会留在北平练兵?
夏子白转身面向朱瞻潜,问道:“敢问殿下这些年对北胡做了些什么?除了参加北征,就没别的贡献了吗?殿下可是圣上亲自选定的边疆之王,与北胡接壤,常有小 ** ,殿下难道对自己对面的局势毫无自己的见解吗?”
朱瞻潜冷笑一声:“这当然不可能。”
“我对北胡附近的几个州府情况大致清楚,也了解那边的 ** 。”
夏子白点了点头,继续问道:“敢问殿下,是否推演过大军北进之事。”
“十万人北征,十五万人北征,二十万人北征,甚至更多,大明会如何布阵,可能在哪里发生决战。”
“又或者遇到遭遇战时,大军如何行动,如果受挫又该如何撤退,如何断敌粮道,如何拦截援军等,敢问殿下这段时间有没有推演过这些?”
夏子白的问题还在继续。
朱承晖脸色骤变。
额头上沁出冷汗。
他从未想到……
吕平急切地说道:“去年朝廷刚结束北征,短时间内不会再起战事,如今全军都在休整,殿下不必太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