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一三
《享太庙乐章·大明舞》的相关介绍如下:
原文
赤精乱德,四海困穷。
黄旗举义,三灵会同。
旱望春雨,云披大风。
溥天来祭,高祖之功。
译文
汉朝气数已尽,道德沦丧,天下陷入困苦贫穷之中。唐高祖李渊举起义旗,顺应天命,得到了天、地、人三灵的护佑。百姓就像大旱之年盼望春雨一样,期盼着义军的到来,而义军如同大风驱散乌云一般,推翻了旧王朝。天下人都来祭祀,以纪念高祖的丰功伟绩。
注释
? 赤精:指汉朝,古人以五行相克相生来解释朝代更替,汉朝为火德,火色赤,所以称“赤精”。这里借指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
? 黄旗:指唐朝的旗帜,这里代指李渊举兵起义。
? 三灵:指天、地、人。
? 溥天:即普天,整个天下。
生僻字注音
? 溥(pu)
《大明舞》作为唐代祭祀乐章,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内涵,生动再现了唐初的历史风云,并深刻反映了当时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圣。在古代,祭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对祖先与英烈的追思,更是强化国家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首诗通过对高祖李渊功绩的歌颂,巧妙融入祭祀元素,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逐联解读,洞察诗句底蕴
开篇“赤精乱德,四海困穷”,诗人以极具张力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背景。“赤精”本象征着汉高祖刘邦,在这里,“赤精乱德”意指汉代末年统治者德行衰败,政治腐败。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致使“四海困穷”,天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苦不堪言。这两句为后文高祖李渊的登场做了有力的铺垫,突出了时代对一位贤明君主的迫切需求。
“黄旗举义,三灵会同”则笔锋一转,描绘了高祖李渊揭竿而起的宏大场景。“黄旗”在古代被视为皇室与正义的象征,李渊高举黄旗举义,寓意其起兵乃是顺应民心的正义之举。“三灵会同”中的“三灵”指天地人,表达出李渊的起义得到了天地的护佑与民众的拥护,顺应了天命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其建立唐朝的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背书。
“早望春雨,云披大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早望春雨”描绘出在困境中,百姓如同久旱的大地渴望春雨滋润一般,对高祖李渊充满了期待。“云披大风”将高祖李渊比作强劲的大风,吹散乌云,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此句生动地展现了高祖李渊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决策,迅速扫除旧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溥天来祭,高祖之功”将情感推向高潮。“溥天来祭”表明天下人怀着崇敬之情,纷纷前来祭祀高祖李渊,这一盛大场景体现了高祖功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高祖之功”则直抒胸臆,高度赞美了高祖李渊为唐朝建立所立下的不朽功勋,点明了祭祀活动的核心意义,即铭记和歌颂祖先的功绩。
二、多面剖析,领略艺术魅力
从结构上看,《大明舞》布局严谨,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赤精乱德”与“四海困穷”,前者描述统治者的恶行,后者描绘社会的困境,词性与结构相互呼应。“黄旗举义”与“三灵会同”同样对仗精妙,分别从行动和意义层面进行阐述。后两联亦是如此,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严格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让人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在用词方面,诗人匠心独运,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赤精乱德”中的“赤精”巧妙地指代汉高祖,以一种隐晦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式,暗示汉代末年的政治腐败。“黄旗举义”中的“黄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李渊起义时的标志,更象征着正义与希望,使诗句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这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信息,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对高祖的崇敬、对历史的回顾等情感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高祖举义、开创盛世的历史场景的生动刻画,又融入了祭祀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人们对高祖的敬仰之情。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唐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兴衰和英雄人物的深刻思考。
三、追本溯源,挖掘文化价值
在反映古代祭祀文化方面,《大明舞》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和程序。从对历史背景的描述到对高祖功绩的歌颂,从自然景象的象征描绘到祭祀仪式的庄重呈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社会功能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还原古代祭祀活动的真实面貌。
作为祭祀乐章,《大明舞》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传唱,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音乐文化,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领略祭祀音乐的庄重与神圣,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古代的历史变迁、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儒家思想强调“礼”和“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乐”则是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大明舞》中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从祭祀的流程到参与者的行为规范,都严格遵循礼仪制度,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对音乐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强调,通过音乐营造氛围、歌颂祖先功绩,反映了“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示了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