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十三《肃和》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解析
【原文】
月礼已周,云和将变。
爰献其醑,载迁其奠。
明德逾隆,非馨是荐。
泽沾动植,仁覃宇县。
【译文】
祭月之礼已圆满完成,云门、咸池之乐即将变换。
于是献上美酒,迁移祭品至指定位置。
先祖的美德愈发隆盛,祭祀并非仅以香气为献。
恩泽遍及世间万物,仁爱延及天下郡县。
【注释】
1. 月礼:指祭祀月亮的礼仪,此处代指太庙祭祀的整套仪轨。
2. 云和:即“云门”“咸池”,均为上古乐章名(《周礼》载“云门为黄帝乐,咸池为尧乐”),此处泛指宗庙雅乐。
3. 爰(yuán):文言助词,犹“于是”。
4. 醑(xu):美酒,特指用于祭祀的香酒。
5. 迁其奠:迁移祭品,古礼中需按流程调整祭品位置。
6. 非馨是荐:“非以馨香为献”的倒装,强调祭祀重在“明德”而非香气。
7. 覃(tán):延及,普及。
8. 宇县:即“宇内”“县内”,指天下、四海。
【创作背景与文化解读】
此为唐代宗庙祭祀乐章,属“郊庙歌辞”中“享太庙”系列。唐代宗庙祭祀严格遵循《周礼》,乐章需配合礼仪程序,内容多歌颂先祖德行、祈求国泰民安。
? 礼仪流程:首二句写祭礼完成、乐舞将换,体现祭祀的时间秩序;中二句描述献酒、迁奠的具体动作,具仪式的画面感。
? 核心思想:“明德逾隆,非馨是荐”是全篇主旨,强调祭祀的本质是彰显先祖美德,而非依赖祭品的香气,暗合儒家“德治”思想。
? 政治隐喻:末二句“泽沾动植,仁覃宇县”以自然万物受泽、天下皆被仁德,歌颂李唐王朝的统治如先祖德行般普惠四方,具鲜明的政治颂美色彩。
【艺术特色】
1. 语言典雅庄重:
? 用“爰”“载”等文言虚词衔接仪式流程,具古雅韵律;“云和”“醑”等词汇彰显祭祀的神圣性。
2. 结构工整严谨:
? 前四句铺陈祭祀场景,后四句升华至德行与仁政,层次分明,符合宗庙乐歌“序事—颂德”的固定范式。
3. 哲学思想渗透:
? 否定“以馨香媚神”的迷信观念,强调“明德”为祭祀之本,体现唐代儒学对宗教仪式的理性化改造。
【历史价值】
? 礼制研究:可窥见唐代太庙祭祀的具体仪节(如献酒、迁奠、乐舞变换),为研究古代宗庙制度提供文本依据。
? 思想变迁:“非馨是荐”的表述,折射出唐代统治阶层对“德政”的重视,与初唐“贞观之治”的儒家治国理念相呼应。
? 文学源流:继承《诗经·周颂》的颂美传统,又融入唐代雅乐的庄重气象,是研究汉魏六朝至唐代郊庙歌辞演变的重要样本。
【生僻字注音】
? 醑(xu):第三声,音同“许”,泛指美酒。
? 覃(tán):第二声,音同“谈”,意为“延及、深入”,非“qin”。
此诗以简练语言记录唐代宗庙祭祀的仪轨与思想,既是礼仪文书,亦是政治哲学的诗化表达,对研究唐代礼制、儒学思想及文学体裁均具重要意义。
在《全唐诗》卷十三的经典诗作之中,《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庄严肃穆的笔触,生动勾勒出唐代太庙祭祀的宏大场景,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更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下面,让我们逐联深入剖析这首诗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
首联:月礼已周,云和将变
首联“月礼已周”,点明此次祭祀严格遵循着以月为周期的传统礼仪规范,历经一系列严谨的环节,至此已圆满完成一个阶段。“月礼”体现出古代祭祀仪式在时间安排上的规范性和周期性,彰显出古人对祭祀的重视。“云和将变”中,“云和”指代古代乐器,象征着祭祀过程中的音乐环节。“将变”表明随着祭祀流程的推进,音乐即将发生变化,预示着祭祀仪式进入新的阶段。
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通过对祭祀周期和音乐变化的描述,传达出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在古人心中,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神圣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执行,都关乎能否获得神灵的庇佑,因此丝毫不敢懈怠。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两句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严格要求。祭祀作为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祭祀仪式时间和音乐的规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彰显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颔联:爰献其醑,载迁其奠
颔联“爰献其醑”描绘祭祀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神灵献上香醇的美酒,“醑”作为祭祀中常用的祭品,承载着祭祀者的敬意与祈愿。“载迁其奠”则展现出祭祀者小心翼翼地移动其他祭品,整个过程庄重而有序。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在祭祀现场,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神灵的尊崇,通过献上祭品,祭祀者表达了对神灵的感恩与祈求。从文化层面来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对神灵信仰的深厚情感。祭祀仪式中的祭品和动作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是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和对祭祀传统的坚守。
颈联:明德逾隆,非馨是荐
颈联“明德逾隆”强调祭祀的核心在于彰显和弘扬高尚的品德,“明德”代表着光明磊落的品德,“逾隆”表示这种品德愈发彰显。“非馨是荐”则表明祭祀并非仅仅依靠祭品散发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高尚的品德。在古人看来,只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得到神灵的认可。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句诗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以及对祭祀目的的深刻理解。诗人深知,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追求。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祭祀仪式的崇敬。在古代,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祭祀仪式则是传承和弘扬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通过祭祀,人们强化了对道德的认知和追求。
尾联:泽沾动植,仁覃宇县
尾联“泽沾动植”描绘出神灵的恩泽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能沐浴在神灵的福泽之中。“仁覃宇县”则表示神灵的仁爱遍及天下,“宇县”指代天下,突出了恩泽的广泛。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句诗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强烈期望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在古代,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诗人希望神灵能够庇佑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神灵恩泽的信仰以及对国家和谐稳定的期望。在古人的观念中,神灵的庇佑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祭祀祈求神灵的恩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