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计委小会议室。
会议室的空气凝重而充满张力,混合着烟味与一种压抑着的激昂情绪。
窗外阴沉的天空,也无法掩盖室内这场即将决定未来汽车工业格局的关键会议的炽热氛围。
赵克东坐在会议桌主位,目光沉稳地扫过围坐在桌边的众人:
有商业部、工业部、计委三大部门的负责人。
以及风尘仆仆从长春赶来,连军大衣都还来不及脱下的一汽厂长李钢、总工张兴业。
从尚海匆匆飞抵的尚海汽车厂长。
二汽的代表。
当然,还有坐在他对面,代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意志,身兼一汽、二汽精神领袖的董事长——饶兵。
广东省委书记任忠义虽然未能亲自到场,但他那封言辞恳切、罗列了极具诱惑力投资承诺的报告,以及他派出的赴港洽谈代表团的消息,已然成为了在场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重要砝码。
“各位,”赵克东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官方定性,“上面的批复,大家已经传阅过了。”
“精神很明确:引进德国奥迪技术,建立高水平合资汽车厂,是关乎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全局,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战略性大事!”
“必须以最高效率、最大诚意,推动落实!”
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脸上停留一瞬:“我们今天会议的核心,就是讨论——这个项目,放在哪个厂,哪里?如何推进?”
空气瞬间变得更为紧绷。
饶兵清了清嗓子,第一个开口了。
作为中汽公司的掌舵人,他的发言分量极重。
他目光沉稳,手指轻叩桌面:“我来谈点看法。”
“首先,这个项目意义极其重大,重要性刚才赵部长已经强调,毋庸赘言。”
“引进世界一流的轿车技术,尤其是奥迪这样以领先科技着称的品牌,对我们打破技术封锁、提升整体制造水平有决定性作用。”
“关于落户地点,”他目光扫过李钢和尚海厂长,“客观分析,尚海,作为开放前沿,港口优势明显,市场基础好,经济活跃度确实很高。”
他话锋一转,吐出了一个让不少人提起心的“但是……”
这个“但是”在安静的会议室里,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尤其是尚海代表的脸色微微一凝。
“但是,”饶兵语速放慢,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我认为,最合适的选择,是长春一汽!”
他并未看李钢瞬间挺直的腰背,而是环视众人,摆出论据:
“理由有三:”
“第一,一汽是国家汽车工业的长子,人才储备、技术工人队伍、配套产业链的成熟度和完整性,是国内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
“奥迪要尽快量产,形成规模效应,就需要一个能立即承接先进技术、拥有庞大生产能力的平台,这非一汽莫属!”
“第二,相比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本土化更重要。”
“一汽有成功进行大规模车型换型(如cA141)的组织和技术管理经验,有大型项目的工程落地能力。”
“这直接关系到技术落地后能否真正生根发芽,形成带动效应!”
“第三,”饶兵目光看向赵克东,补充道,“也是我通过新华社驻港分社了解到的最新信息,鼎峰集团董事长邵维鼎先生,对奥迪项目极为重视。”
“他在港岛几所大学中都在大力推动组建汽车工程相关专业,鼎峰内部也成立了专门的汽车研发中心!”
“这充分说明邵先生不止是想做个买卖,他是真心要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
饶兵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急需一个强大的、有底蕴的工业伙伴,尽快让新奥迪落地开花结果!”
“时间不等人!”
“一汽,最能满足他的战略诉求,也最能确保这个项目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转化为中国的生产力!”
他的结论斩钉截铁:“综合以上,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技术落地效率层面,还是合作方的战略意图层面,我认为一汽都是奥迪项目最优、最合理的选择!”
饶兵的话分量太重了!
作为行业泰斗和中汽掌门,他对行业生态的判断和对高层决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尚海代表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和不甘,却又一时难以找到强有力的反驳点。
赵克东没有立刻表态。
他作为主管商业、联系广泛的部长,显然有更多全局性考量。
他看向众人,特别是注意到饶兵发言时,李钢旁边座位上一位戴着眼镜、面容严肃的老专家眉头紧锁。
“饶董的意见很重要,分析也很透彻。”赵克东缓缓开口,“不过,广东方面的积极性很高啊。任书记亲自带队前往港岛沟通,表达了极大诚意,承诺的政策条件也非常优厚。”
“他们的港口、开放地缘优势,以及引入新产业拉动经济的巨大决心,也是宝贵的资源。”
“我们在考虑效率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倾听地方发展经济、积极寻求产业升级的声音?”
“项目的落地,是否也能兼顾区域发展的平衡?”
赵克东的话,委婉地为广东争取着空间,暗示地方诉求也不容忽视。
就在此时,饶兵的老战友,共和国的汽车工程泰斗,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奠基人之一”的孟晓龙同志,忍不住发声了。
他一直沉默倾听,此刻表情凝重,带着深深的忧虑:
“各位领导,我谈一点不同的想法。”
他的声音不大,却因他的身份而格外引人注目。
“饶董事长从尽快投产、效率优先的角度看好一汽,有一定道理。但我必须提醒大家,警惕‘买卖的方式’!”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引进合资,如果仅仅是cKd组装,靠进口散件在国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销售,那这算什么?”
“这不就是变相进口汽车吗?”
“这叫买卖,是短视的商业行为!不是真正搞汽车工业的方式!”
孟晓龙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们要用市场换技术,但核心是要换来真正消化吸收、能自主发展的技术!”
“如果只是装车卖钱,对提升我们自己造车的能力有多大帮助?”
“不过是肥了外国人的腰包!尤其在这种高投入的项目上,我们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
仿佛是响应孟晓龙的忧虑,工业部的一位经济分析专家也面色凝重地开口了:“孟老的担心很有现实依据。我们组织进行了初步的财务测算评估。结果……不容乐观。”
他翻开桌上的文件:“按奥迪目前提供的报价和合作意向方案,结合现有国内配件体系的情况……”
“计算结果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然是德国人稳赚不赔。”
“而我们……极大可能是要赔钱的!”
“而且赔的幅度会不小!”